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失效的“拟人化”教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失效的“拟人化”教育

作者:暂无

来源:《新教育·校园版》 2020年第5期

文\\刘桂珍

上周末,儿子源源趁我午睡打盹的片刻,把冰箱里的一个鸡蛋拿出来玩。结果掉在地上,地板被弄得脏脏的。我发现后问他是怎么回事。 小家伙低着头继续做自己的事,假装没听到。我走到他面前问:“这是不是你打破的?”“不是的!”“那怎么破的?” “是它自己滚下来的,我没接住。”“那你觉得是这个鸡蛋自己把自己给打破了?” “它滚了下来。”其实,从他越说越小声,不敢抬头看我的样子中,我已经感觉到他说谎的紧张。

为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装作若无其事地问:“地板干净的脸被蒙上了一层黏糊糊的东西,那得多难受啊!还有鸡蛋,不好好在冰箱里待着,自己把自己给打破了,它不疼吗?它是不是生病了?”儿子听了,小脸一下子就红了。我继续说:“把地板擦干净吧。”儿子见我没批评他,松了一口气,连忙拿来纸巾飞快擦拭。擦着擦着,他突然吞吞吐吐地说:“妈妈,对不起,鸡蛋是我不小心打破的。”我点点头说:“下次小心一点,冰箱里的东西,小心点

拿。”他完全放松了下来,突然问:“妈妈,你在说谎吗?地板是一块木头,它怎么会有脸呢?还有,鸡蛋还没有变成小鸡之前,它怎么知道疼呢?”我被儿子的话问住了。

没多久的一天,儿子趁我在厨房做饭时,拿小剪刀把我放在茶几上的一本新书剪掉了几页。等我做完饭出来,看到他正用剪下来的纸折小飞机。我气得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一股无名火从丹田蹿到喉咙。幸好,我还能管得住自已,没有大动肝火。我又用“拟人化”去教育他:“宝贝儿,好好的书让你剪了几页,它一定很痛,很伤心了。”没想到,儿子立马叫了起来:“妈妈,你又说谎!书不会说话,不知道痛。”我一愣,心里暗暗想,之前教育效果挺好的“拟人化”,为什么现在总被儿子说是在撒谎?

记得从儿子两三岁开始,为了让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喜欢把物“拟人化”去教育他。比如,在教育他不要把小凳子弄坏时,我说:“小凳子如果被摔坏了,它一定会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断了,它走起路来多难受啊!”儿子听了以后,会轻轻拿放凳子,还会擦干净。在教育他爱护环境卫生、爱护自然万物的时候,我用“拟人化”去教育他,更容易激发出他对人对物的同情心,打心底里生出对万物的善良。我为自己教育孩子讲究艺术而窃喜。

现在,儿子却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正在迷茫之际。这天,在一本儿童教育杂志上,我读到一篇关于“拟人化”教育的文章,里面有一段话说:“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前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家长把物‘拟人化’去教育孩子,可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让他产生移情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形成相应的好习惯。但是,孩子的泛灵心理是有有效期的,一般在6岁之前

就会消失。6岁后的孩子,他们更希望客观现实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哪些事该做和不该做。”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儿子长大了,不再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原因正在于此。我要改变教育方法了。

那天,我带儿子去参加朋友聚会。餐厅里,和我们坐同一桌的还有两个孩子。在等待用餐的过程中,几个孩子在餐厅一角玩耍。很快,他们对花盆里的陶粒球产生了兴趣,纷纷蹲下去抓一把玩。我和一个家长见状,连忙上前去阻止他们。

只听见那位家长说:“儿子,爸爸不是跟你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生命。这些小球也有生命,也有自己的家,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呢?你愿意吗?你强行带走它们,它们不会伤心吗?不会想自己的妈妈吗?”其中一个8岁的小男孩一脸疑惑地问:“叔叔,你这不是骗小孩子吗?陶粒球怎么会有生命呢?它们怎么分辨谁是妈妈?谁是孩子?”那位家长被孩子这么一问,不知说什么好。

另外一个比儿子年纪小一点的小女孩,歪着小脑袋一脸期待地问我:“阿姨,陶粒球是不是没有生命?哥哥说得对还是叔叔说得对?”“没有的!”儿子迫不及待地替我回答。我微笑着说:“应该没有!你们是在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娃娃才有了生命的,其实它们都是假的,都是玩具!为了好玩,我们才假装它们有生命!”“叔叔为什么要骗人呢?”我一时语塞,只好强行转换话题:“我们不说叔叔了!咱们想一想,即使陶粒球没有生命,为什么我们也不能把它们随便拿走?它们放在花盆里有什么作用呢?”

三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不能拿!这是餐厅的东西,工作人员会批评我们!”“会弄脏我们的手!再吃东西就会有细菌,肚子会疼!”“别人的东西不能乱动!没有礼貌!”

“嗯,你们说得很对,我们不能动它们,除了这些原因,那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花盆里呢?”

“我知道!为了好看,要是看到花盆里的泥土,多难看呀,我们都吃不下饭了!”

我告诉孩子们,陶粒球不仅能帮助花草保住水分,还起到美观的作用。孩子们对我的说法表示认同,他们不但增长了知识,还知道了不能拿走陶粒球的真正原因。

孩子随着成长,看世界的眼光和认知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还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教育会变得无效。智慧的家长,懂得紧跟孩子成长的步伐,教育与时俱进!

失效的“拟人化”教育

失效的“拟人化”教育作者:暂无来源:《新教育·校园版》2020年第5期文\\刘桂珍上周末,儿子源源趁我午睡打盹的片刻,把冰箱里的一个鸡蛋拿出来玩。结果掉在地上,地板被弄得脏脏的。我发现后问他是怎么回事。小家伙低着头继续做自己的事,假装没听到。我走到他面前问:“这是不是你打破的?”“不是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kvff7pg1b76vac3ljxx41z4g1sgjh0184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