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配套资料K12
重点强化练(八)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4·哈尔滨三中测试)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回答1~2题。
1.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树冠集水作用强 C.树冠遮荫效果好
B.无蒸腾作用消耗 D.土壤硬化下渗弱
2.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融雪 C.降水
B.风沙 D.蒸发
1.B 2.D [第1题,枯树根区没有树冠,不存在树冠积水作用强,A错;没有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B对;没有树冠遮阴,不存在树冠遮荫效果好,C错;枯树根区土壤疏松,下渗作用强,D错。第2题,梭梭对融雪、 风沙和降水影响较小,梭梭根区夏季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选D。]
(2024·河北唐山一中月考)填洼是降雨或融水产生的充填、滞蓄于地面坑洼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损失项。充填坑洼的水量称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蒸发和地下水的补给。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不同耕作措施地表最大填洼量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导学号:92040123】
3.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最大的是( ) 教育配套资料K12
教育配套资料K12
A.等高犁耕 C.等高条播
B.人工锄耕 D.平整坡
4.在同一坡度下,造成该地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降水强度 C.土壤结构
B.地表糙度 D.风速大小
3.C 4.B [第3题,读图,在同一坡度下,不同耕作措施地表填洼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等高条播、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平整坡;填洼量最大的是等高条播。选C。第4题,地表糙度是指地表高低起伏、凸凹不平的程度;该地是黄土高原,地表糙度影响下渗、径流量、地表填洼量及水土流失量,是造成地表填洼量变化的重要原因。选B。]
(2024·福建厦门一中测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6.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缓坡 C.阴坡、陡坡
B.阳坡、陡坡 D.阴坡、缓坡
5.C 6.D [第5题,甲图中,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水分大多来自于地表径流的下渗。说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选C。第6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甲图,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选D。]
(2024·江西临川一中月考)由于长期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巴西热带雨林面积迅速减少,生态效应不断减弱。下图示意巴西雨林区在1980~2005年6个不同地区的森林面积比和转移面积比(注:森林面积比为区域森林面积与该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转移面积比为发生转移的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据此完成7~8题。
教育配套资料K12
教育配套资料K12
7.据图可知,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的是( )
A.A区域 C.C区域
B.D区域 D.F区域
8.雨林大面积转移将最可能给当地带来( )
A.地面光照增多 C.生物种群类型增加
B.风力作用强劲 D.土壤盐碱化严重
7.C 8.A [第7题,读图,C区域森林面积比较小,但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比最大,说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大,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第8题,雨林大面积转移导致雨林面积减少,地表裸露,地面获得的光照增多,A对;该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风力作用弱,B错;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降水多,土壤中的盐类物质淋溶作用强,不易出现盐碱化,D错。]
(2024·广东实验中学测试)由于往年枯干的芦苇容易引发火患且消耗养分,宁夏沙湖景区多采用放火烧的方式来清除。今年景区摈弃了以往火烧的做法,组织400余人对15000亩芦苇进行人工或简单的机械收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1题。 9.沙湖景区15000亩芦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增加景区经济收入 B.防治景区沙漠化 C.美化景区环境
D.净化空气、改变景区气候
10.沙湖景区对芦苇进行收割的季节是( )
A.初春 C.初秋
B.初夏 D.初冬
11.相对往年,沙湖景区今年对芦苇的处理方式,将( )
A.增加土壤肥力 C.减轻大气污染
B.杜绝废弃物排放 D.不利于来年芦苇生长
9.C 10.D 11.C [第9题,读材料,芦苇主要分布在景区,可以判断其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而非为了增加经济收入,C正确,A错误;芦苇属于湿地植被,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但不是景区的主要价值,D错误;芦苇生长在湿地内,湿地内不会存在教育配套资料K12
教育配套资料K12
沙漠化现象,B错误。第10题,由材料可知,芦苇干枯的季节会进行收割,结合芦苇的生长周期可知,初冬芦苇停止生长,处于干枯状态,适宜进行收割。选D。第11题,沙湖景区对芦苇进行收割,减少了火烧芦苇带来的大气污染。选C。] 二、非选择题
12.(2024·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图b)。
(1)指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 (2)简述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 (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
(4)以“治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
[解析] 第(1)题,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冻土夏季气温高冻土融化,冬季气温低,土壤冻结;图示6米以下的土层,其全年地温小于0℃,全年处于冻结状态,为多年冻土层。所以6米是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第(2)题,该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夏季表层冻土融化,深层冻土结冻,地表水难以下渗,有沼泽分布,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冬季气温低,过湿土壤冻结,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即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第(3)题,夏季冻土融化,管道因地基下沉可能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影响输油安全。第(4)题,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和地下水,防止水的积蓄;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防止土壤过多含水;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以防冻土发生。
[答案] (1)6米。多年冻土活动层冻土夏季融化,冬季冻结6米以下的多年冻土层全年地温小于0℃,全年处于冻结状态。
(2)该地地势低洼,夏季有沼泽分布,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冬季过湿土壤冻结,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 教育配套资料K12
教育配套资料K12
(3)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位移发生弯曲变形。
(4)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 13.(2024·淄博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耐旱。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下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20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考查森林对生态保护的功能。主要结合该地区的地形特点与森林的作用进行分析。沙棘林作为一种经济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该流域多沟壑,地势起伏较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结合当地的降水特点及土壤条件进行分析。温带季风气候,该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土壤水分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暴雨,降水丰富,秋季土壤的水分条件优于春季,幼株易成活。第(3)题,主要从销售市场、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分析。据材料知,沙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由于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易于变质;果实的加工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同时,交通不便导致销售渠道不畅,消费市场开发不够;宣传范围较小。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若赞同,主要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带动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俄罗斯大果沙棘品质优、产量大,能够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经济效益高;扩大规模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若不赞同,主要从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产品滞销等方面进行分析。俄罗斯大果沙棘品质优、产量大,可能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外来物种可能会使当地的生物链不平衡,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适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教育配套资料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