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利用国学启蒙读物策略研究汇总材料(杨建军部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利用国学启蒙读物对农村初中生行为进行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成果报告

【课题概要】:《利用国学启蒙读物对农村初中生行为进行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9年酝酿,2010年启动,2011年正式批准为县级立项课题(宣教研〔2011〕11号),该课题由宣汉县教研室牵头指导,以城西中学为研究实体,全校12个教学班级联合实践研究。3年来,课题组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多、进城务工子女多、单亲、孤儿、贫困等弱势群体多以及家庭教育特别是学生思想教育严重不足的道德现状,从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入手,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拟订具体《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并诚邀宣汉县教研室主任赵绪昌、教研员汤胜林等多次到校指导研究,探索出了结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利用国学启蒙读物对农村初中生行为进行规范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健全道德品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国学启蒙读物的氛围营造、课堂学习、专题活动、日常教育、点面结合、分段实施,学生迅速增强了道德认识,步步内化为道德情感,最后演变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由于该课题致力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立足校本课程、日常管理和主题活动,回归学生生活实践,在转变教师礼仪教育观念、营造学校特色德育氛围、开发校本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成效和增强学生道德素养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研究的背景 (一)关键词界定

1、国学启蒙读物 在我国古代,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为了使孩子增长智慧,加强修养,规范行为、养成习惯,从而产生了多种启蒙教材,这些启蒙教材就是国学启蒙读物。至今广为流传的有《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启蒙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2、初中生行为 初中生行为就是在初级中学学习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行为。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时期,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表现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3、学生规范养成教育 就是把人类积累的优秀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学生,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让学生认识、内化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它明

确告诉学生,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定出方圆,让学生养成规矩。

(二)现状分析

1、我校学生的行为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校地处县城东乡镇石岭大道中路,属城乡结合部单设初级中学。相比县城另外三所中学[宣中(国重)、二中(省重)、职中(国重)]学校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很大差距,生源也是经层层选拔之后剩下的学生。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其中,进城务工子女、农村留守学生占绝大比例,县福利院孤儿定点我校读初中,每学年都在40名左右,学生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较差、行为表现也令人堪忧。由于大部分家长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有多数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在知识、精力上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性格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关爱更是难以顾及。如此,致使在我校学生中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如: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无所追求,做事拖拉,考试作弊,早恋,旷课,不关心集体,在课桌上乱写乱画,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时交作业,或抄袭他人的作业,顶撞老师,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同学之间拉帮结派,出言不逊,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损坏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等 。

(案例1)课题组对全校150名厌学情绪明显且有不良行为表现的中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分析

后发现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不尽相同(见表1)。同时厌学后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也复杂多样(见表2)。

表1:中学生的厌学原因调查表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家庭因素 57 38 学校因素 23 15.3 读书无用 89 59.3 金钱万能 105 70 工作靠关系不靠知识 73 48.6 社会 诱惑力 115 76.7 基础 知识差 128 85.3 学习意志力弱 98 65.3 其它原因 8 5.3 表2: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查统计表 项目 顶撞教师 15 扰乱课堂秩序 87 故意损坏公物 69 组织他人闹事 38 吃喝玩乐 49 打架斗殴 19 横行霸道 39 进行不良交往 79 有家不回 21 其它逃学 不良行为 46 32 人数

百分比% 10 58 46 25.3 32.7 12.7 26 52.7 14 30.7 21.3 由表1、表2可看出,不良行为中学生的形成大多有“认识错误——厌学——违纪——成为不良行为中学生”这样一个过程。

(案例2)课题组对150名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调查分析后,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有以下共同

的特点:

A、思想品德素质差(见表3)

表3: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调查统计 项目 理想明确 23 15.3 孝敬父母 86 57.3 尊敬师长 62 41.3 关心集体 43 28.7 关爱他人 28 18.7 遵纪守法 32 21.3 热爱劳动 47 31.3 诚实守信 76 50.7 礼貌待人 62 41.3 文明处事 45 30 勤俭节约 38 25.3 爱护公物 87 58 人数 百分比% B、认识水平差(见表4) 表4: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测试统计 项目 拜金 主义 享乐 主义 哥们 义气 自私 自利 读书无所谓 找钱不择手段 法纪观念冷漠 人数 百分比% 127 84.7 99 66 89 59.3 138 92 105 70 79 52.7 107 71.3 C、心理健康素质差(见表5) 表5:中学生的健康心理测试统计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自卑 18 12 焦虑 24 16 紧张 68 45.3 敌意 72 48 易怒 112 74.7 猜疑 92 61.3 恐惧 31 20.7 烦恼 109 72.7 孤独 37 24.7 害羞 19 12.7 D、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差(见表6) 表6:中学生的行为礼仪调查统计 项目 奇装异服 109 72.7 怪发染发 84 56 不讲卫生 91 60.7 言谈粗俗 137 91.3 举止 不规范 146 97.3 生活不规律不健康 117 78 成群结伙 87 58 公德意识淡薄 77 51.3 安全意识差 87 58 人数 百分比% E、自我约束能力差(见表7) 表7: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测试统计

经不起诱惑 86 57.3 项目 遇到困难就退却 116 77.3 悲观 易冲动 124 82.7 自暴自弃 62 41.3 对追求丧失勇气 109 72.7 经不起变故 41 27.3 失控 能够正视现实 64 42.7 敢于迎接挑战 17 11.3 人数 百分比% 95 63.3 107 71.3 (案例3)课题组对150名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调查分析后发现,中学生不良行为问题有社会危害

性。(见表8)。

表8:中学生的社会危害行为调查统计 项目 人数 百分比% 恐吓他人 62 41.3 破坏公物 123 82 赌博 54 36 暴力行为 61 40 . 7 对异性骚扰 42 28 癖好 色情刊物 98 65.3 恃强 凌弱 46 30.7 敲诈 23 15.3 盗用 他人物品 8 5.3 由于不良行为妨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其健康发展,因而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这一部分学生虽然不是学校的主体,仅仅是少部分,但却严重败坏了班风,影响了校风,有负面辐射越来越大的趋势,影响了学校的育人质量。因而,对我校学生实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2、我校教师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校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种种问题,除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自身的基础薄弱以外,学校教师在自身素养、思想意识上的不足也成为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是学校个别教师本身道德素养就不高,意识形态扭曲,核心价值观发生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观念还在大脑中没有根除,平时表现出的无组织、无纪律,语言不文明,工作不上进等言行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难以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在我校教师的观念中,应试教育思想还根深蒂固,更多的老师认为升学才是学生唯一的出路。平时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强调"服从"、"应试"、"分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致使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没有跟上。有些教师,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丝毫不差,但是实际上课就只上主要学科,其余的课少上或干脆另有所用。班会、晨会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老师占用。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首先,由于我校独特的校情和区域定位,学校视发展为生命,视“升国重学生人数”为成败依据,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学校往往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教学的优劣和评定学生的好坏,而忽略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造成教师传统的应试观念难以转变,在学科教学中被迫重智育轻德育,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德”。

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可持续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教育手段单一、老化。沿用的仍然是刻板单一的说教,教育手段严重滞后于社会的进步,滞后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缺乏时代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目标不明确,内容空洞,形式上太虚,“哪里出了问题就补哪里”。

管理的意识不到位,管理的措施不具体,管理的方法不先进导致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难以收到显著实效。

(三)为什么选择国学启蒙读物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国学启蒙读物所倡导的“对人、对事,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规范,恰好能有效地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国学启蒙读物是国学中的经典,是“国学文化之精华,中华精神之魂魄”,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先进文明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国学,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我们祖先的生活哲学和学习智慧,是我们孩子成人与成才的优秀教本。

2、国学启蒙读物独特的编排形式让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寓教于乐,学生接受度高。如我校重点选取的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精心编撰而成,每一课融教材文本、注释、解读、故事、图画、课外拓展、作业于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文辞精练、琅琅上口、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便于记忆传诵”,深受学生喜欢,具有贴近学生心理、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等特点,学生通过诵读、理解、传诵国学启蒙读物,不仅学习里面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国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3、去粗取精,对症下药,利用国学启蒙读物促进我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

利用国学启蒙读物策略研究汇总材料(杨建军部分)

《利用国学启蒙读物对农村初中生行为进行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成果报告【课题概要】:《利用国学启蒙读物对农村初中生行为进行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9年酝酿,2010年启动,2011年正式批准为县级立项课题(宣教研〔2011〕11号),该课题由宣汉县教研室牵头指导,以城西中学为研究实体,全校12个教学班级联合实践研究。3年来,课题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ksdd9y84h6vudb8bhn079ew80o94h00sd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