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外来的和尚”不再好念经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外来的和尚”不再好念经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公关》 2013年第5期

陈晓冬 领策传播机构策略总监

不难发现,在公关传播行业大变革的这几年,许多国内和国际公关公司高层团队中,非本土籍管理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熟悉中国市场,甚至是区域市场的媒体客服出身的本土人才。他们共同的特质除了土生土长之外,大多从基层做起,熟悉公关的每一个环节。“外来的和尚”不好念经了,这被称之为一种“管理去西化”现象。

曾几何时,因为尚处萌芽阶段的行业先行者们多少有些不自信,所以在这个行业的管理食物链顶端充斥了开口夹生英语闭口港台腔甚至白皮肤蓝眼睛的“国际白求恩”。同时,传播业态中的超国民待遇也可见一斑。举例来说,2010年前,一位新加坡级高管人驻某公关公司,其薪资会超过同级别的大陆管理者2.5-6倍,外加生活补助等其他津贴,通常能占到他所管理的6-8入团队总开销的一半以上。可笑的是,绝大部分“白求恩”在登陆伊始便立刻水土不服,原因可想而知,当他们鹊起的声名已经无法承载所要担当的职责的时候,“短期婚姻”也就成了必然。所以,对于企业决策层而言,是“管理西化”的一再挫败导致了这场“管理去西化”变革的产生。

中国的公关行业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外来的和尚”无用武之地呢?其实,这取决于中国传播业态与国外不同,甚至与中国的广告行业不同。举例来说,广告行业靠的是卖创意,所以这样的土壤适合务虚,代理商与客户之间存在的桥梁也仅仅作为沟通的职责所存在。所以,当

“混脸熟”成了广告业态的标配之后,“香港人唬香港人、台湾人唬台湾人、白种人唬白种人’的生态链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传播行业则不同,这个业态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执行,代理商需要去了解客户想要针对的目标受众在想什么、要什么,同时也得兼顾到中国媒体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这一点,对于那些远涉重洋的“洋和尚”而言却尤为致命,导致最后客户会看到挺好的想法无法执行,或者某个环节因为预估失误而前期投入基本作废。梦想照进现实,也许这正是中国传播业态区别于欧美甚至港台的最重要的标志。

当然,面对这次“管理去西化”浪潮,各方呈现出的转变也是令人凉喜的。首先是甲方,他们似乎突然明白了中国的传播不能再按照这个套路玩下去了,所以许多世界级的大公司开始注重本土人才的搜罗,并且采用了欧美政坛中的文官体制一一为每名外籍高层旗下配置若干位本土管理副手,共同进行决策。这样的话既能保证公司执行的合理性,又能制约非本土人才的尸位素餐。其次就是传播代理商的管理结构,随着越来越多的“舶来精英们”下岗,国内有着真才实学并且熟悉行业、市场和消费者的本土人才开始崭露头角。同时,以前仅仅闷头干活的中层员工受此激励,也逐渐开始精进自己的外语和创意能力,将国际化视野作为自己的一项技能来培养,从而促进了行业的车轮不断向前。最后,那些失意的“外来和尚们”也并没有就此退出,如何融入这个生态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变色龙”,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

总之,在中国,营销行业中的“管理去西化”现象的出现是一个正能量的信号,它非常有效地避免了国内传播行业“殖民化”,以及本土人才凋零的弊端。我们也无法去批评说“北京的公司要招收有n年本地居住经验、上海和广州的公司招聘有语言要求”类似的事件是地方歧视主义。无论如何,在这个商业社会中,经验是衡量一个管理者身价几许的重要标准。“想要吸水,你就得首先变成一块海绵”,融入而非排斥,这正是吸收经验的前提,没有之一。

“外来的和尚”不再好念经

“外来的和尚”不再好念经作者:暂无来源:《国际公关》2013年第5期陈晓冬领策传播机构策略总监不难发现,在公关传播行业大变革的这几年,许多国内和国际公关公司高层团队中,非本土籍管理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熟悉中国市场,甚至是区域市场的媒体客服出身的本土人才。他们共同的特质除了土生土长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knhp9arzb6h1tx45d7638ccg96n4k0070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