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0
废气来源下料切割粉尘、焊接烟尘窗平均高度计)无组织面源参数列表
宽度(m)62(m)75污染物颗粒物排放源强0.0035kg/h释放高度(以门长度6m本项目产生的烟(粉)尘废气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推荐的估算模式SCREEN3进行估算(面源),在不考虑地形、建筑物下洗、岸边烟熏情况下计算项目颗粒物废气的厂界浓度。经计算,无组织下料切割粉尘、焊接烟尘厂界浓度为0.0013mg/m3,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颗粒物:1.0mg/m3),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产生的废气经采取措施处理后对环境空气影响很小。(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
本次评价选取生产车间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进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求算。项目无组织废气面源参数见表11。
表11无组织废气计算参数一览表
污染源位置生产车间污染物名称颗粒物排放量(t/a)0.0084排放速率(kg/h)0.0035排放高度(m)6面源长度(m)75面源宽度(m)62a.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计算结果为“无超标点”。本项目生产车间无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b.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为:
Qc1?BLC?0.25r2CmA
??0.5LD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mg/m3;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s?r???
???
0.5Qc——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量,kg/h;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单元的等效半径,m;
26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经计算,生产车间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的卫生防护距离为0.08m。
综上,本项目需以生产车间为界设置50m的卫生防护距离,该范围内没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今后也不得设置居民点、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本项目离最近的敏感目标抬头寺中学95m,满足该卫生防护距离规定要求。根据卫生防护距离设定的要求,在该卫生防护距离内禁止新建任何包括居住、文教及卫生等人居生活设施。
2、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废水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项目污水产生量192m3/a,主要污染物浓度及其产生量分别为CODCr400mg/L、0.077t/a,SS300mg/L、0.058t/a,NH3-N35mg/L、0.0067t/a。本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厂内化粪池暂存处理之后,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
此外,项目用水由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公司提供,不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生产车间、危废暂存间、化粪池等进行防渗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及周围场地做防渗处理、垃圾及时清运,避免了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因此,项目对地下水影响较小。
采用以上措施后,项目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3、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过程中,噪声主要为机械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噪声大约为80~90dB(A)。通过采取基础减振、车间围墙隔声等措施,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为减少项目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1)设计选型时采用低噪声、节能型产品,设备布置在车间内,并采取减震、隔声、消音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2)重视厂区总体布局,各类车间均距厂界有一定距离。车间内设备及生产线合理布局,生产设备尽量远离门窗,涉及到较多的产噪设备,加强车间的密闭性。(3)加强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拒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产生高噪声现象。
(4)在保证有良好隔声结构的基础上,应对动力设备采取有效的隔震措施,
27一般可采用中等硬度橡胶等许应力较高的隔振材料与减振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减震。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该项目对周界声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厂界噪声排放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对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生产过程中固体废物主要有下角料、金属屑、废焊条、焊渣、焊接烟尘净化器集尘、废机油以及职工生活垃圾。
1生活垃圾:○本项目劳动定员20人,年生产300天,生活垃圾产生量以0.5kg/
人?d计,则职工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t/a,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
2工业固废○
项目下料、机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下角料、金属屑。下角料主要在箱体制作过程产生,母线加工过程产生量极少,综合整个生产过程下角料产生量约为原料用量的0.5%,则下角料产生量约为50t/a,集中收集外售;金属屑产生量约为原料用量的0.05%,则金属屑产生量约为5t/a,集中收集外售。
焊接工序产生的废焊条按焊条用量的1%计,焊条用量为3.0t/a,则废焊条约为0.03t/a,集中收集后外售处理。焊接工序产生的焊渣按焊条用量的1%计,焊条用量为3.0t/a,则焊渣约为0.03t/a,集中收集后外售处理。
焊烟净化器集尘约为14.58kg/a,集中收集后外售处理。
3危险废物○
项目设备保养和维修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废机油,废机油产生量约为0.03t/a,废机油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中规定的HW08废矿物油,废物代码为900-249-08,危废暂存间暂存,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根据关于发布《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公告2017年第34号),企业在厂区内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位于生产车间东南角),并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中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如果贮存、周转及运输过程中处置不当,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对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外运,应采取下述措施:
28①企业应及时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种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在未处理期间,应集中收集,专人管理,集中贮存,各类危废应按性质不同分类进行贮存。
②企业应建设危险废物暂存间,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修改单的要求。贮存场所要防风、防雨、防晒,在厂区内应避开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米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厘米/秒)。
③公司应设置专门危险固废处置机构,作为厂内环境管理、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危险固废的收集、贮存及处置,按月统计公司各车间的危险废物种类、产生量、暂存时间、交由处置时间等,并按月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④危险废物的转移和运输应按《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的规定报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填写好转运联单,并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承运。做好每次外运处置废弃物的运输登记,认真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加盖公司公章,经运输单位核实验收签字后,将联单第一联副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二联交移出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第三联及其余各联交付运输单位,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第四联交接受单位,第五联交接受地环保局。
⑤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的运输人员必须掌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知识,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运输车辆必须具有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驾驶人员必须由取得驾驶执照的熟练人员担任。
⑥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在运输危险废弃物时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严格按照所在城市规定的行车时间和行车路线行驶,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⑦危险废物在运输途中若发生被盗、丢失、流散、泄漏等情况时,公司及押运人员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措施。
⑧一旦发生废弃物泄漏事故,公司和废弃物处置单位都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应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产生的固废和生活垃圾均得到了有效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95、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其特点是危害大、影响范围广、发生概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针对所造成的人身安全、环境影响及其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5.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本项目是电气成套设备加工生产项目,生产工艺简单。项目原料和产品均涉及易燃物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本项目风险主要为火灾。
5.2源项分析
本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是火灾事故,引发火灾的因素是明火管理不当、电器设备及线路老化等,火灾一旦发生,对周围环境影响严重。
5.3风险预测
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是火灾事故。火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火灾过程中,物体燃烧后产生高温和烟雾可以使人体受到伤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火灾会毁坏物资,造成经济损失;火灾中释放的烟气将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与风险的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本项目潜在风险概率较小。
5.4应急预案
当发生火灾等恶性事故时,立即切断电源,迅速转移人员,减少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向公司报告和拨打火灾报警电话。组织业余消防队员利用一切可能的消防器材,全力灭火抢险,抢险灭火人员要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火服,从上风向接近火源。当公安和消防负责人员到达,则由公安消防人员实施应急救援总指挥,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受其指挥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5.5风险防范措施
为减少项目火灾因素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议建设单位做好如下防范措施: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