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摘要:或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心得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水平,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针对志愿者服务的成效,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积极与服务对象之间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保证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长期开展,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质量,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水平,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晁素娜 梁明潜 刘晓娟 马思源
摘 要:本文试图从多个层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达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具专业化、常态化、项目化的目标,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措施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在实践育人环节明确提出应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各高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赛会服务等方面,这对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有时效果不尽人意。 一、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能增强对大学生身份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明确自身责任和提高公民意识,这有利于促进其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能够较早的接触社会事物、处理社会关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沟通交流、领导能力以及应急能力,这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多以宣讲灌输为主,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要求。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拓了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志愿服务等活动摆脱了传统枯燥的说教,转变为寓教于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的参与体验其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志愿者动机不纯与服务能力欠缺
大学生志愿者应该秉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活动中。但目前部分大学生持有从众心理或者镀金主义的不纯思想进入志愿者行列,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初心不纯、无所适从,进而无法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导致志愿活动形式化严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能够帮助他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但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较差。在参与志愿活动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必要的志愿者服务技能,他们在对待一些特殊问题时,无法合理有效地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无法达到志愿活动预期的效果。
2.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
目前高校志愿者组织大多是以各个学院的志愿者社团的形式存在,其组织管理往往比较松散,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各志愿者组织之间泾渭分明,联系不足,在志愿者招募、注册、志愿活动记录行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这致使各组织内的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流程不具约束力。志愿者组织在组织志愿活动时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動内容和活动安排上,反而忽略了对志愿者本身的服务技能培训,使志愿者的服务技能不能满足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种种能力,导致了活动效果打折扣。 3.志愿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效果、缺乏延续性。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方面,致使大量的志愿活动重叠性高,导致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缺乏积极性。服务范围覆盖面窄,志愿活动主要
.
集中在校内以及学校附近的社区,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服务覆盖。服务效果形式化问题比较严重,“走流程、出新闻”成为志愿者活动的代名词,严重违反了志愿者活动的本真意义,削弱了志愿活动产生的积极效应,降低了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程度。志愿服务活动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连续性,导致志愿服务总结的经验无法为接下来的志愿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也无法对前期志愿活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这同样不利于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内部传帮带作用的发挥。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大多数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通过挖掘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事迹,树立学习典型,加强宣传力度,学校能激励大学生树立志愿服务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或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心得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水平,从而使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当然,徒有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相应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和素质,方能收获较好的志愿服务效果。 2.健全高校志愿组织管理机制
首先,由学校团委牵头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管理实施条例,根据已有的各志愿者组织特点和实际情况,就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教育培训、志愿活动计划安排、志愿者组织发展规划进行明确规定,最终形成书面的志愿者组织管理实施条例,并要求各志愿者组织严格执行,学校团委加强对各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其次,简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申请流程,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申请效率,严格把关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志愿者组织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认清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者,各志愿者组织之间需要加强联系,促进交流,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丰富志愿活动内容
在开展常规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创建亮点活动,这有利于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活动效果,做到志愿服务他人与自我实践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这不仅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志愿活动的乐趣
.
浅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