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单元质检卷第6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山东济南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浩瀚沙漠 C.温暖浅海 A.背斜成山 C.块状山地
B.冷湿沼泽 D.长寒苔原 B.向斜成山 D.地堑
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
3.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 B.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D.乙受热变成丙 答案1.C 2.C 3.A
解析第1题,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示,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C正确。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A、B、D错误。第2题,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C正确。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图示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误。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一般形成谷地或盆地,不会形成山地,D错误。第3题,根据图示,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都是沉积岩,A正确。丙是侵入岩,丁是喷出岩,生成的地质环境不同,B错误。丙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丁不是,C错误。乙受热变成变质岩,不能形成花岗岩,D错误。
(2018四川成都质检)下图为美国西部内华达山脉37°N西坡1—12月降水垂直递增率分布图。降水垂直递增率是指海拔每上升100米降水的增加量(毫米/100米)。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各月中,海拔300米处降水垂直递增率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10月
D.12月
5.7月降水垂直变化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位于背风坡,各海拔降水均少 B.受高压控制,各海拔降水均少 C.受低压影响,各海拔降水均多 D.受海风影响,各海拔降水均多 6.3月,最大降水高度约在海拔( ) A.900米 C.1 800米处 答案4.C 5.B 6.C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在纵坐标轴中找到300米刻度,做出横轴的平行线,与图中降水垂直递增率曲线相交。读图可知,2月对应数值约为15,4月对应数值约为10,10月对应数值约为5,12月对应数值约为15,C正确。第5题,根据材料,内华达山脉位于美国西海岸,37°N西坡,根据气候类型分布规律,这里属地中海气候,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降水稀少,B正确、C错误。内华达山脉西坡位于山地迎风坡,A错误。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受海风影响小。且受海风影响,各海拔降水多少不同,降水垂直变率较大,D错误。第6题,在横轴中找到3月,做出横轴的垂线,与图中降水垂直递增率曲线相交,在1 800米处约为0,1 800米以下大于0,1 800米以上小于0,说明地面至1 800米处降水一直增加,1 800米以上降水开始减少,因此1 800米处降水量最大,C正确。
(2018山西孝义一模)负积温是冬季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累加,是重要的农业气候生态指标之一。一个地区负积温的高低,制约着当地农作物和果树的安全越冬,影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和农药施用量。下图示意1961—2008年我国北方局部地区负积温空间分布。据此完成7~8题。
B.1 400米处 D.2 300米处
7.影响图示地区负积温值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
B.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B.减少农药使用量 D.改变耕作制度
8.甲地负积温等值线明显弯曲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 A.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 C.利于果树的安全越冬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同纬度西部负积温等值线南凸,说明其数值低于东部,即西部较东部冷。主要是由于东部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西部黄土高原,地势高,起伏较大,B正确。图示区域东西部比较纬度位置没有差异,A错误。海陆位置对我国冬季北方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冬季,该区域均受西北季风影响,D错误。第8题,甲处负积温等值线向高值凸出,说明该处负积温值较同纬度偏低,积温低,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A错误。因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下降,B正确。积温低,农作物和果树容易遭受冻害,不利于安全越冬,C错误。不会改变耕作制度,D错误。
(2018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下渗率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地表的水量,常用毫米/时计。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地表时的最大下渗率,叫下渗容量,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下面图a表示下渗率随时间变化图,图b表示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9~11题。
图a
图b
9.在同一区域中,图a四个时间点中降雨累积损失量最大的是( ) A.t1 A.草地 B.水泥路面 C.裸地 D.沥青路面
B.t2
C.t3
D.t4
1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地表中下渗容量最大的是( )
11.若降水量相同,与图b中①~④符合的是( ) A.草地、裸地、沥青路面、混凝土方砖 B.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 C.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草地、裸地 D.混凝土方砖、裸地、沥青路面、草地 答案9.D 10.A 11.B
解析第9题,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图示在同一区域中,t1时段下渗率最大,t4时最小;但降雨损失率是时间越长,累积损失越大,从开始降雨时间越长,降雨累积损失量越大,所以t4时累积降雨损失量最大,D正确。第10题,不同的下垫面其下渗容量不同;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草地的下渗率最大,其下渗容量也最大,A正确。水泥路面、沥青路面透水性差,因此下渗容量小,B、D错误。裸地由于地表缺少植被,地表径流速度较快,因此下渗少,下渗容量小,C错误。第11题,根据材料,降雨损失量包括地表的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图示①的降雨损失量累积最多,④最少;下渗率大,其下渗容量也大;若降水量相同,草地、裸地、混凝土方砖、沥青路面对雨水的截留、下渗依次减弱。B正确。
二、综合题(2小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6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博斯腾湖区域图
湖风、陆风风速月变化统计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7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0分)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中部,水位主要受湖水蒸发和水源补给影响,唯一的外泄通道是达兰鄂罗木河(下图中D处河段)。达兰鄂罗木河连接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河水有时北流,有时南流。近年来达兰鄂罗木河出现断流。
(1)说明导致达兰鄂罗木河流向变化的原因。(6分) (2)推测达兰鄂罗木河断流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