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整合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P4 “探索”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 “阅读”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 “思考”
树木拥有法律地位。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遭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所以,人与树木等生
- 1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物之间必须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
环境伦理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约束,也表现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关系。环境伦理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 教材P8 “思考”
1.(1)阿尔贝特·史怀泽:人类应当保护生命,爱护生命,既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
(2)马丁·海德格尔:呼吁人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要拯救地球,也需要改变人的主体地位,即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
(3)奥尔多·利奥波德:把人看做大地共同体的一员,伦理道德要向大地扩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保持生物存在的多样性、保持土地完整无损的行为就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
(4)蕾切尔·卡逊:人类不能再扩充自己的征服精神,而要用一种道德态度来尊重自然。 (5)丹尼斯·梅多斯:目前世界的困境可以通过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五种因素的联系和变动表现出来。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继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一个时期达到极限。人类不要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2.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当把自己认为是环境中的一员,同其他生物一样,都属于环境的组成部分,走出“人类中心”的思想误区,同其他生物和谐平衡地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材P8 “复习题” 1.答案如下表所示:
发展阶段 畏惧、崇拜自然 原 因 生产力水平低,科技不发达,认识蒙昧,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 农业文明使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工业文明提升了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无视自然,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 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环境伦理观不仅认为破坏环境从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即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3.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
- 2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