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D)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持:个人本位论。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332.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 )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33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D )著名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论》。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3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335.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 D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36.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A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37.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B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38.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 C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39.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 B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340.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D )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41.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C)理论创建于1960年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34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B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343.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 C )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34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B )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345.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C )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4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C )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347.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D )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348.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 D )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349.“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B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和阶段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350.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351.“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 )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352.“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35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C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354.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 C )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即高中阶段 D 青年期
355.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B )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356.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 )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57.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 D )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16
D ) (
35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 C )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359.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 D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360.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 A )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36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D )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362.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C )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36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 A )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364.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D )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365.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 B )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36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 C )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367.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 D )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368.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 B )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369.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 C )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370.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A )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37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 C )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37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D )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37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 )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374.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 B )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375.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 D )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376.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D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7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B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378.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 A) A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37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D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380.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B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38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 ) A地方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知识性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382.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 D )
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38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D ) 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17
384.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把课程分为 ( A )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学校课程 385.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 ( C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38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 C )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387.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8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D )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389.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390.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C )
A讲授提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39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 ( D ) 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392.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D )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393.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B )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394.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 ( C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395.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9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D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397.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39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 C )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399.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400.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401.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402.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C )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40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B )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 404.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40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 ( A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406.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C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407.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 ( D )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 效度
408.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 ( A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409.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 C )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4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B )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8
411.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D ) A斯宾塞 B卢梭 C洛克 D夸美纽斯
41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C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
413.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D )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41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C )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4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 A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416.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 C )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417.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A ) A知 B情 C意 D行
41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19.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B )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420.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C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21.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D )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422.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423.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 C ) 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424.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 C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425.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26.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27.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 D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428.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29.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C )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430.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 ( C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43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43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D)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43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 )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43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B )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43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C )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43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D )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43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D )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19
43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43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C)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44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44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C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44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A )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44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44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C )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44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A )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44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A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44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A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448.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449.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D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450.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A )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45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A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452.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 )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453.短时记忆的容量( D )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454.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A)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45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B)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456.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A) A.操作技能 B.技巧 C.操作能力 D.能力
45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45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459.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B)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460.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C)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461.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D)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46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B)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46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46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D)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