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科 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 师: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类 别: 学术型 上课时间: 2013 年 9 月至20 13 年 10 月
考 生 成 绩:
卷面成绩
平时成绩 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
.
.
.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
摘要:生态文明的思想和实践,是人们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是人们建立人与自然的新
型关系的重要成果之一。“生态文明”是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纵深发展,催生出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既有联系,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而生态文明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其它要素得以实现的基础。
1.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1]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问题是当代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贯穿唯物史观的一根红线,探讨和谋求认得发展亦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但我们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论人类的发展,离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宏观视野谈论发展问题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全部规定说到底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的,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了很多要素,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消费、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与生态文化等七个基本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催生出了生态文明。
[1]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12.
.
.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想要达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式,市一中自然与文明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们反思在工业文明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改变只求发展的思想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人们放弃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经济,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节约,逐步化解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社会新兴的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并不抛弃以往的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所取得的成果,生态文明并不能取代其他三种文明形式。从文明的内在结构来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文明维度,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前提下,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而发展起来的文明维度。
总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倡导和谐观念和推行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加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前提和基础,可持续是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发展,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它应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增长,所以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制度和经济前进的必经过程,它是以每个人利益的增长为标准,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持续性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这两种稀缺性相互作用、结合,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自身利益,还要为后代人的利益着想,既要顾全各代人的利益,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空间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以激励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条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兴的道德观、文明观和发展观。从这个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一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2)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发展和消费的同时要给下一代人留有同样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3)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
.
.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的发展。
2.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就我国现在执行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效果来看,我国并没有摆脱西方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强的片面性。我们尤其不应该制定一个时间表,把届时应达到人均GNP目标放在首位,由此而来规定每年必须平均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如果我们把这个当成目标去执行,可能我们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早已被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所抵消掉了,甚至可能出现生态环境退化无法支撑经济增长而出现经济停滞不前,或是负增长。即便是我们达到了这个目标,代价就是严重的环境破坏,虽然表面上看经济增长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倒退很多。 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寻求发展。通过多年来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积累,我们开始明白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应该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应该包括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和重组的自然资源的环境之中。今天我们已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为我们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接下来我们该做的就是重新明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定信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1)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同一性的因素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都较为丰富,通过对两者内涵的比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要求上具有同一性的因素。
首先,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出来公平性的要求。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要求三方面的公平:一是时间维度的纵向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二是空间维度的横向公平,即同一代人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区际公平;三是要素维度的人地公平,即人与自然的公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报自然,而不是一味的征服自然、索取自然、掠夺自然。
其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出来和谐性的因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都是注重环境、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共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来社会面临着“两大变革”,那就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