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范文
作文题目: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例文(共5篇):
捕捉“繁星”
在世界的另一端,荷兰人找到并捉捕住了梵高百年前洒落在人类历史大空中的繁星,将它作为灵感,加以利用、创新,一条自行车道便在黑夜中生辉。而我们,也应善于捕捉这些“繁星”。
这些“繁星”可以说是历史人物为我们留下的至宝与启迪,拾起它们,打磨它们,能让他们在现代社会重新散发出光芒。百年前的近代中国,正是在这种方法下踏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60年代浩浩荡荡的练兵利器,90年代的公车上书,变法救国。这些“有法之士”们,抓住了西方世界器物、制度的“繁星”,并将之应用于中国社会,他们的救国激情、满腔热血在点点繁星中得以实现。
然而,若只是捕捉到了繁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认为自己如获至宝,不加理解、不加打磨囫囵吞枣以番折腾,反倒折损了“繁星”的价值。在发现、继承的基础上,添入自己的元素,才能使“繁星”的光芒亮度最大化、范围普及化。加西亚·马尔克斯便是在保留拉美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加入了希腊神话、印度神话的元素,打造出了《百年孤独》这样一部惊世之作。而他的这颗“繁星”,也嵌在了夜空中, 等待着被他人捕捉、打磨。莫言称马尔克斯给予了他创作极大的灵感,但在追随在大师身后两年,我意识到必须离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红高梁家族》,也成为了“繁星”中的一颗。就这样颗颗启迪、融合,构成了闪耀的人类群星。
回到现代社会,在自媒体横流的今天,海量的信息足以提供给我们足够多的繁星,而多元的渠道、宽广的舞台也给予了我们更多打磨“繁星”的机会。纵然有许多诸如上述自行车道一样有趣新颖又有用的发明创造,但更多的发明、更多所谓的“专利”却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更多人是为了捕捉“繁星”而去捕捉。当“繁星”成为一种消费品,它们符号价值已远远超出使用价值,当“梵高”们能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他们无非只是精致却平庸、千篇以律的复刻品。
所以,在呼吁发现“繁星”时,我们更应关注用怎样的手段去打磨它们。毕竟,历史已过,繁星犹存,它们能发出灵感微光,启迪我们。重要的却还是我们,我们将如何利用、打磨它们,使它们能有补于世,使我们这一个时代也能如繁星般生辉。
大自然的距离
在荷兰有这样一条特别的自行车道——白天吸收太阳能利用这自然的力量发热发光,为夜路人指明方向。
在人与自然激烈“斗争”的今日,这样一条小小的自行车道却拥有震撼人心、温暖人心的力量。
人与自然的距离有多远?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似乎对自然拥有不断的索取和贪求。当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汽车和飞机的轰鸣回响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土地资源有限”,“能源枯竭”等问题,仿佛让“自然”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对立面。于是人们开始急于寻找地球以外的可以供人索求的新的“自然”,殊不知这仅仅是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走向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
自然的限度真的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限制吗?我想不然,据言,这条无能耗的自行车道,其灵感便来自于梵高那幅著名的“繁星闪烁的夜晚”,繁星点点,是自然至美至重的珍宝,车道的设计者想必是一群真正愿意接纳自然、走进自然的人吧,否则又怎会想到以留住自然的方式,回归自然,把自然的力量变成了对每一个夜行者温情的馈赠。
我又想起在瓦尔登湖畔筑起的木屋,坐在岸边静默着、沉醉着的梭罗,同样是一个于熙熙攘攘的世俗愿与自然拉近距离、倾心交谈的人,也许他不曾经历物质的繁荣、生活的便捷,却在自然的洗礼中被赋了灵感、被净化心灵,捕捉到工业文明时代碌碌一生的人们无法获取的精神宝藏。
雨果曾说:“物质的繁荣,我们需要;精神的崇高,我们坚持。”当我们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提升,忙于与自然对立,从自然中索取、无尽的贪求时,无形间拉远了与人本赖以生存的自然的距离,于是在我们心中唯有“利益”与“限制”的冲突,却未曾看到,人与自然还能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留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界事物的热爱,加之一点不难采用的技术,便能将白日的暖阳变作夜晚的群星。而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令人自豪的科技成就和创意,更是其下包含的亲近、和谐与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在被物欲蒙蔽的世界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人与自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仍感动于这条小小的资讯,亦在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切实行动出现后相信:人类终究能够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之中达到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境界。
工业时代的瑰宝
荷兰某工作室利用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获得的灵感,创造了一条白天储存太阳能,晚上发光发亮的自行车道。
我认为,这一创造本身或许并不太新奇,但它创意来源于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对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的我们有着不同于任何时代的特殊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的发展与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工业化,确实早已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让它的势头似乎正变得更甚,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直面这一潮流,接受它带来的理性严谨的思维模式。现在的创造性早已不是古时“司南”“黑火药”那样的偶然,而是在反复推演,实验中得到的严谨结果,就像这条自行车道,仅仅靠灵感是不可能诞生的,它的出现必然伴随严谨理性的思维和实践,对着理性的思维的崇尚,也正是如今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要接受。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回头审视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在满怀热情的向人类社会的进步前进时,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可却很少想到,我们遗弃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的一句话,曾让我惊醒,理性教给我的,最终是理性的苍白,是啊,在理性不可避免的成为时代主导时,有人转而投入传统艺术寻找灵感,并将之与现代科技结合,不也正是警醒时代的我们珍视这瑰宝吗?
这些瑰宝也不一定局限于“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样的艺术作品,任何重新唤起人们感性的东西,例如诗词乐曲皆可,又或者说在任何时代,无论人类社会,在朝哪个方向飞速发展,只要我们有意识的站在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回头审视,重拾我们先前忽视遗漏的前人智慧。那我们捡拾的就是时代的瑰宝,显然那一荷兰工作室便在无意中扮演了这一角色,我们现在处于工业化时代,理性和感性因而有着一些矛盾,所以我想建设工作室的创意,呼吁人们珍惜那表现于艺术的感性——工业时代的瑰宝,但我更想看到的是,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取舍,小心前行。现在我提到了时代的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但以前它可能是侵略与和平,以后可能是发展与人性,矛盾永远存在于社会,人类必须以智慧处之,才能走得更远。
望这条诞生于画中的自行车道,其包含的智慧,让更多当代人感受理解的。
自行车道下的人类与艺术
荷兰一工作室,受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一作的启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一条在黑暗中自已发光发亮的自行车道。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对太阳能的储存与利用实在不是什么新奇之事。虽然乍看如此一则讯息,我心中闪过的两个字竟是“创举”。可以推测的是,不少人即使不以创举二字,也多将服于其创新之点。这显然与我们对太阳能技术的常识有利。那么,它新在哪里呢?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中展现的科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同在于应用科技创生的艺术品,也不同于科学本身结果中蕴藏的美感,这一自行车道是艺术对科技激发的产物。灵感二字是如此奇妙,他在百年前击中梵高,于是人类有了繁星闪烁的夜晚,又在100年后擦过一家荷兰工作室,带着梵高的产物,于是人类有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来源于繁星闪烁的夜晚的自行车道。
这便是我心中的一个美的解释,自行车道的美丽不仅在于它是科技与工作室灵感的产物,更在于你见到它,想到它,便想起人类艺术作品繁星闪烁的夜晚,想起它的来源不只是
冷冰冰的科学,而是灵动的,感性的,富有温情的艺术,在这条自行车道上,艺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注入科学,与它融合共生。
它是一一种怎样崭新而奇妙的方式呢?上文提过, 它不是科学的艺术光芒,也不是艺术的科学光芒。在我看来,这条灵感源自梵高名作利用太阳能创生而成的自行车道,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与艺术借由人类而完成的结合。它或许有科学与艺术的元素结合,但并非其最吸引人之处。它最诱人的引力,源于人这一媒介,它是人类对自身所有的艺术的尊重,欣赏之后再以科学技术的形式反馈呈现出来。它展示的不是繁星闪烁的夜晚这一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性灵,精髓,或者说灵魂,体现在于自行车道相伴而至、永世依存的灵感与理念之中。与其说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如说这是人类的科学、艺术的综合。若无人类,这一综合如何推至灵感之高妙灵性的精神境界,在这一层次完成,从而达到水乳交融呢?若非如此,又何以具备惊心动魄,震颤人心之美呢?
因此我认为这条自行车道背后的,实为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人类创造了他的艺术,孕育了他的科学,然后在某一个契机,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将他自已创造的科学与艺术结合,并培育出切实可见的成品。在荷兰的这家工作室,这是一条奇妙的自行车道,在人类历史,是他的文明。
科学与艺术统一
荷兰一工作室,从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中吸取灵感,创建出一条利用太阳能在夜晚发光发亮的自行车道,这条如星空般闪烁的自行车道, 背后无疑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感悟。
百年来,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争战不断,许多人无法想象身披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与手拿画笔的艺术从业者之间有何联系,便偏执的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冲突的,科学就是科学,艺术就是艺术,显然这一种说法只见对立,不见统一。科学与艺术确实有很大不同,可是实际上它们却是互相依存的,相互联系的。正如那条自行车道,如果没有艺术,它可能只是装着路灯的一条普通的自行车道,如果没有科学,要多少的白炽灯以及供电才能创造出这样富有艺术感的车道?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统一的重要性了。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现代化高质量产品的关键,试看那些高质量的产品,哪件不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苹果公司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子公司,他们的产品正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他们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精益求精,从内存、运行速度等各方面追求完美,更是在产品的美术设计上下功夫,其“物简”的设计理念不仅得到众多粉丝的青睐,每一次的广告设计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眼球。正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苹果公司的产品热销。
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对于二者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艺术是感性的火焰,那么科学就是理性的寒冰。唯有二者相触,才能相互促进。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其对艺术的追求让许多人难以望其项背。他酷爱古典音乐,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都是他的最爱,他对小提琴的喜爱,更让他养成了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拉小提琴的习惯,他在许多场合都承认小提琴对他的科学思维有重大意义。与其相类似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对科学的
研究也十分深刻,这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大的体现,结构明朗,调色鲜明,都是他对人体和物理的研究所带来的良处。从这些大师身上,我们完全可以看见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虽有界限,但二者是相融合的。如果我们将二者剥离开来,科学的只能搞科学,艺术的只能搞艺术,恐怕对科学与艺术的从业都没有什么好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只有科学与艺术统一起来,才能让我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