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 C.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
B.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D.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
解析:选D。李廆是前燕蓟县人氏,却在墓碑上刻东晋皇帝的年号,说明在儒家正统观念影响下对东晋政权的认同,故选D项。北方民族融合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现象而已,与前燕人士采用东晋年号关系不大,排除B项;前燕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为分裂时期,排除C项。
2.(2024·全国五省优创名校联考)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其对君臣、父子关系的态度可知,当时佛教与儒家宣扬的思想是相抵触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佛教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并未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与儒学的格格不入,不是二者的融合,排除D项。
3.“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 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 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解析:选C。据题干“‘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他认为佛学重业生,而儒学重现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儒理念的冲突,而不是它们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程颢对佛学的批评,但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
4.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
A.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可知,这一官方哲学指理学,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故选B项。
5.(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文化
解析:选D。据材料“‘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皆所当理会’”可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承认人类属于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一定的自然观,故选D项。
6.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
A.强调法治 C.重视教育
B.强调德性修养 D.人性本善
解析:选B。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都强调德性修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孔子主张性相近,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7.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尚理风气的影响
B.市民阶层的需求 D.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这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的“幽微之理”,A、B两项错误;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D项错误。
8.陆九渊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加的。这说明他主张( )
A.“性相近” C.“心外无理”
B.“经世致用” D.“天人感应”
解析:选C。材料“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说明道德均在人心中,人只要发现内心的道德就可以了,故他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选C项。
9.(2024·福建福州质检)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武则天的地位在宋代遭到贬低,这主要是受儒学影响,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正统观念,故选D项;宋代妇女地位并未发生逆转,排除A项;欧阳修,司马光所处时代均在朱熹之前,排除B项;我国修史一直遵从“秉笔直书”原则,排除C项。
10.(2024·百校联盟质监)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解析:选A。据题干“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这一观点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表明强调的是自我价值,故选A项。
1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他在此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