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难点及其译者应具素质
摘要:诗歌是人类语言的顶峰,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汉语言所特有的一种有韵律的,最为含蓄的,凝练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文体之一,翻译的难度远非一般的文学翻译所能比拟。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难点进行逐项分析,且就诗歌翻译译者应具的素养进行介绍和探讨,希望能让大家对诗歌翻译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对大家诗歌翻译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翻译难点,译者素质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文学体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烂夺目的明珠,为了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汉语古诗的魅力,一代代中外译者在古诗英译的道路上倾尽心血,艰难前行。弗罗斯特曾说,“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就难上加难。诗歌作为各民族文学最初和最基本的形式, 其简练的语言、和谐的音节、美好的意象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它是一个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 积淀着各民族的语言特色、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等。我国的诗歌创作从诗经开始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 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古诗不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 弘扬了中国文化。但是, 译诗很难, 因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简短、精练、含蓄, 不仅具有一般文学题材所具有的要素, 而且, 其音美、意美、形美等是自身所特有的。很多人认为诗歌是经不起翻译的,诗歌浑然天成的名句它的好处太玄妙了, 太精微了,如果一定要翻译,将 在翻译中丧失掉很多的东西。这些评价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翻译的难度。
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难点简述
正如大众所认为的诗歌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那究竟是什么导致诗歌翻译如此之难,让我们稍作总结。 1.意象的处理
意象是整首诗的核心,对这个词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一般认为它是“通过感情以传达经验的语言”,也许更多地暗示“内心的图景”。它是诗人的感官接触事物,经过加工、创造, 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的形象。优秀的诗歌通过新颖完美的意象加之朗朗上口的韵律, 才能再现和谐完美的图景。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受外部刺激,由客观物象与理性、内心情感相互纠葛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是情感与理性的复合体, 是主客观事物相融合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可以说是整首诗意境的依附实体。没有意象也就没有诗, 因为诗歌主要是凭借生动、丰富、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启发读者,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由此推及诗歌的翻译, 可以得知, 翻译中意象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诗歌作品中意境的营构, 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诗歌的意象和文化是深深相嵌的,它是诗歌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地说,一个国家的文化意象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等的积淀,经过发展,逐渐形成自成系统、富有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古诗中含有大量的经典意象,大多数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古诗英译时, 若不对两种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就
可能导致译文出现文化意象错位现象,语义传达不当。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不仅取决于他们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还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但人们往往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注定了英译诗歌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给诗歌翻译语义理解带来不小的困难。如戴望舒的雨巷里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想表达淡雅忧愁的女子形象,可西方翻译者未必能体味这种感觉。 2.形似和神似
哲学家金岳霖在《知识论》一书中指出译诗分为两种,即译意和译味。这里所说的译意就是形似的问题,而译味就是说的神似的问题。当代美国新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埃兹拉·庞得(Ezra Pound)在其《读书方法论》中指出:诗文分为三类,一是形文(phanopoeia);二是声文(melopoeia);三是情文(logopoeia)。台湾学者刑祖光认为凡属形文和声文之美,都无法在译文中再现。许渊冲也说:文学翻译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是要译意,还要译味。据此他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三似论,即形似、意似和神似和三美论,即形美、意美、神美。在他看来,一般诗歌都具有形美,意美,音美。如果只再现原诗的意美,无论程度大小,即使是百分之百,也不可能是忠实于原诗的,更不可能完整的传达原诗的语义和情感。正相反,如果译诗作出那么一点牺牲,不那么意似了,但却在更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总的看来,应该说是更忠实于原诗的。他是这样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文学翻译最好能够做到“形似”“意似”和“神似”,如果三者不可兼得,可以不必要求“形似”“, 意似”和“神似”一般说来是一致的,“神似”比“意似”的程度更高,就是他所说的“意美”,江枫则主张“形似”而后“神似”;一方面,他认为译诗应该而且可以力求形神兼备;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作为艺术的诗,也不能脱离艺术形式而存在,没有形式便没有艺术美。形和神是一个辨证的统一体。形,神之所依;神,形之所制。“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可要将形和神都兼备却很难办到,可如果不这样,对原诗的语义的表达又会有所影响。 3.韵律的处理
诗是诗人心灵之壁上发出的隐秘回响, 具有某种自然的节奏与旋律, 类似音乐的表现。诗是一种语言, 也是一种音乐。这说明诗与乐密不可分。节奏和建行形式就是诗歌的音乐表现, 这也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以韵律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离开了韵律,诗歌就不能称之为诗歌。这里韵律主要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平仄,对偶和押韵。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一下诗歌当中对于押韵的处理的问题。臧克家曾经说过:“押韵确实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在比较长的诗里没有韵的话,容易引起一种疲劳感,读者心理上得不到一个预期的落脚处。押韵是为了使诗歌更完美,更响亮,更动人。”以此我们得出韵律和节律是一首诗歌语义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把握,那么对于其诗歌意蕴的传达就会有所偏误。朱自清先生也指出押韵的两个作用,一是方便记忆,二是促进感情的抒发,帮助营造氛围,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对读者的征服效果。押韵作为诗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手段,在翻译过程当中就务必要加以保留和传递,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忠实地传递,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许渊冲先生所说的音美,且尽可能的没有破坏原诗的真实语义。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具有严格的音律和句式要求,正是这种严格的音律和句式要求,才保证了中国古诗具有一种比较统一、稳定的美学特质。而正
是这些特质给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英诗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形式、格律,但在修辞的严谨方面则比中国古诗自由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英译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忠实,我们要巧妙地处理古诗的各种韵律和节律,尽可能地遵循译诗的“三美”原则,更完美地再现原诗的真实语感和语义。 4.汉语与英语的语言组织法特点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 汉、英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分。意合与形合是汉英语言语段间的异质性特征。意合与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意合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而形合则是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一般认为,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 以形制意( 以形摄神) , 而汉语则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 以意驭形( 以神驭形) 。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文法学初探中指出: 句子与句子的关系, 在中国语里, 往往让对话人意会, 而不用连词。我们研究中国文法, 该从语像的结构上着眼。说得浅些, 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也就是说, 省去虚词,利用词语和句子表现出事物的先后顺序和因果逻辑关系, 即意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 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关系( 或靠各种语境合语用因素), 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著名语言学家袁晓园先生曾指出: 汉语的特点是什么: 没有过多的语法形态, 不像其他语系那样那样每个词都有变化,但又有所超越,超越具体指挣脱其他语系中那些被人们视为天经地义的语法规则。美国意向派诗人庞德说: 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地诗的, 相反, 一大行的英文字却不易成为诗。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超脱呆板的、分析性的语法, 语序间的关系比较松散, 体现了汉语以意驭形的语言组织法特点。这也就给它的语义传达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怎样去把握原诗的真实情感,揣摩出其内涵的语义,对于以形合语言为主的西方翻译家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三、诗歌翻译译者的素养
从上述中我们了解到诗歌翻译任务艰巨,仅仅靠强烈的责任心是不够的,翻译还是基于译者素养的知识与文化的传递活动,只有译者具备了一定的素质,诗歌的语义及各种要领才1.熟练掌握双方的语言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首先最基本的应当是对两方的语言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对于语言的各个方面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游刃有余。否则就算有再好的想法和见解,有在好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都无法如愿。对于语言的掌握,不仅仅只限于对它主流方面的掌握,如有翻译必要,还包括主要的方言和民族语言,传统的文字。不仅包括语法,还包括语音,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在翻译中理解和表达。 2.深入了解双方主流文化
一个国家的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它的语言的各个方面,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翻译者。翻译往往涉及到文本背后博大的文化背景,没有足够的修为,是不可能传神地翻译出好作品来,甚至会发生文化纠纷和冲突。即使是一些科技文章的翻译,同样也要有文化素质作为支撑,因为很多内容能否真实反映原来的意思,是否可以为译入语的读者所接受,本身就是文化的问题。 3.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无论翻译那种类型的文字,都应对其的专业有所了解,对其的构造和特点进行梳理,否则就无法忠实于原文。所以有人认为,诗人译诗好,就在于诗是比较
复杂的文学,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很难译好。但并不是说只有诗人才能译诗,只要我们能在诗歌的特点和文学特色上多下功夫,也是可以有很出色的译本的。 4.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翻译是译者在对原文忠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加入了译者的思想和理解,不可避免再创造,那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有创造力的人就可以把这样的再创造推向合理,尤其诗歌更是如此。诗歌本就是旋律和意境美的结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则能更好的将其意蕴表达得出神入化。 5.怀揣敬业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没有敬业精神,一项工作就很难出色的完成。诗歌翻译亦是如此,没有敬业精神,就不可能字斟句酌,追求完美;没有敬业精神,就不可能持之以恒,完成艰巨的翻译任务;没有敬业精神,就不可能以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翻译优秀作品;没有敬业精神,更不可能抛开个人,把翻译当成自己的生命延续,全身心投入。
四、小结
诗歌翻译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领域,千万不能随意说这个字眼平庸、那个字眼浅薄。因为同一首诗歌可以容许很多种风格的译文, 每种译文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而其语义总是有得有失。古诗英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因素。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精炼的语言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 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翻译传播中,要注意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 掌握它们的不同及其诗歌的特色,把握翻译难点,重点注意难点的传达,尽可能的展现各国文字的风采,尽可能真实完整的传达原诗的语义,用一个译者该有的态度和素质,充分地使原诗语义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陈爱钗. 中国古诗英译中不可译的处理[ J]. 福建外语, 2002( 2).
2.辜正坤. 汉英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翁显良. 古诗英译[M].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5.
5.谢天振.翻译: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扭曲[J].上海文化,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