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论据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议论文写作如何使用论据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使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多采用概述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概述事例的方法及要求。

(一)方法: 1、摘要法

所谓“摘要法”即对素材原有的基本内容扼要而连贯地摘录。

例一:我们在使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做论据时,就可做这样的摘要概述:蔡桓公开始“疾在腠里”、“在肌肤”、“在肠胃”,如果扁鹊没有“逃秦矣”,桓公开始就接受治疗,怎么会落得个无治而死的下场呢?

例二、原始材料(《水浒传》):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见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馀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政和……年……月……日。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逐步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选做论据怎么用呢?看《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一文是怎么用的吧: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到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逐步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2、浓缩换言法

所谓“浓缩换言法”就是抽取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给予表述的概括方法。 例如:原始材料《北方人食橄榄》

橄榄是盛产于南方的一种果实,其味初尝酸涩,久嚼之方回甘味,令人回味无穷。有个北方人从未尝过橄榄,听说橄榄非常美味,于是专程到南方,精心挑选了三只橄榄,想尝尝它的美味。在把三只青橄榄打量了半天后,选了最大的一只,谁知刚放进口里,涩得连忙吐了出来丢上屋顶;又吃第二只,一进口还是涩得直摇头。他觉得上当了,连同第三只橄榄一起抛到屋顶上,他后悔真不该专程跑到南方来尝橄榄。可接着,他真正后悔的时刻到来了。他开始感觉到橄榄的清香味了……原来,吃橄榄也需要有耐心。于是他又爬上屋顶,找回那三只橄榄。

选做论据:《谈耐心》

做事情需要有耐心。有一则北方人尝橄榄的故事,说北方人刚把橄榄放进口里,觉得苦涩就吐了,结果吐出后他就后悔了,因为他开始感觉到橄榄的清香味了。原来,吃橄榄也需要有耐心。 (二)要求: 叙述事例时,无论采用哪种概括方法,所概述的必须是事例的主要内容,概括是为了语言简洁,但也不能空洞。

此外,还要求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同一则事例会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不同的道理来。因为,我们在概叙这些事例时要着力突出论点所需要的部分,排除那些不相干的或者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部分,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轻重,就会使材料缺乏针对性,削弱文章的论辩力量。

例如:《北方人食橄榄》中北方人“又爬上屋顶,找回那三只橄榄”所说明的是另外的道理“知

错能改”或“不畏艰难”。

我们来看一篇优秀的范例:2005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很多考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就选用了“200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个些人物事迹为材料。这个材料不但鲜活,而且应该说也是恰当的。如广东考生的一份满分作文《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中这样写道: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成为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着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泛滥真相盖子的桂西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人物的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比较下面两段以“逆境出人才”为中心论点的文章,说说哪一段更好。

示例1: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历、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的成才道路告诉我们,逆境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示例2: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司马迁无故蒙冤,身受极刑,可谓不顺到了极点,但他靠着坚强的毅力,不懈的精神,撰写巨著,终成一代大家,成为逆境中开出的一朵绚丽的花。

以上两段文字中,哪个材料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总之,选用与转述事实论据应遵循原则:1、典型性原则(事例典型,切入准确)2、概括性原则3、叙议结合原则

二、如何分析并论证事例

分析事例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以避免“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常见的析例方法:

1、评价式

就是评价事例中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或其所作所为的价值、意义的大小。 例如:《简笔与繁笔》中对作者描写的评价。 例如:《谈耐心》最后析例

北方人因为没有耐心,一尝到苦涩,便放弃了,所以他不能享受到橄榄真正的美味。这正是遇事缺少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一种表现,难道我们不该引以为戒吗?

200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一文中对斯大林这一典型论据作了这样的分析:真正的智者却知道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斯大林是一代伟人,人虽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要挟斯大林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人们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的背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 2、比较式

就是拿与所述事例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 例如:《谈耐心》最后析例

北方人因为没有耐心,所以尝不到橄榄真正的美味。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今天有一些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总想找一件一步登天的事来做,却因为缺少耐心,而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03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感情让我们选择》,全文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感情对人们认知事物的影响和作用。文章选用诸葛亮和武则天两个历史人物,前者是对感情的顺从和依恋,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诸葛亮也是人臣的悲哀;后者是对感情的挑战,而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女皇,感情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然而两者同样都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这样韵分析使得文章客观而公正,更显得有说服力。 3、推理式

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例如:《谈耐心》最后析例

耐心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毫不气馁的保证,也增加了人们最终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试想:那位北方人如果能够再多那么一分钟的耐心,他早就品尝到橄榄的清香了,也不用为自己当初的做法而后悔。 范例: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 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4、例后解说法

当引名人名言的时候,可以在语句后面再加以一定的拓展延伸使之更明确。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辑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引用事例也可如此:

范例: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是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井水能治病,,从来不想它为什么能治病,化学家想了,结果发现芒硝及其药用价值了。可见,“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运用事例论证分析的一般思路:

领例句(论点句)→引例句(由论点到例子的过渡句)→ 叙例句→议例句

范例:(论点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由论点到例子的过渡句)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

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论据

议论文写作如何使用论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使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多采用概述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概述事例的方法及要求。(一)方法:1、摘要法所谓“摘要法”即对素材原有的基本内容扼要而连贯地摘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ji980d2z18xswm2yhl07916095ebr009b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