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既可止血,又能温里散寒的药物,称为温经止血药。
本类药药性温热,既能温通血脉,消散凝滞、促进血液循经运行,并扶助阳气,统摄血液,而有利于止血,又具独立的止血作用。主要适用于脾阳虚不能统血或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证,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且有全身虚寒表现者。本类药物又是温里之药,尚能温中以止泻、止呕,或温经散寒以调经、止痛等,故又可主治多种里寒证。
治疗脾胃虚寒,血失统摄之出血证,或呕吐、泄泻、食少、胃痛等证,本类药当与温阳益气健脾药同用。治下焦虚寒,出血不止,或少腹冷痛、痛经、月经失调等证,本类药当与温肾、暖肝、固冲药同用。并注意配伍相应的温里固涩之品。 本类药药性温热,故热盛及阴虚火旺之热性出血应忌用;但有时根据凉血不留瘀的组方需要,将少量温经止血的药物配入大队凉血止血药中,意在防寒凉太过,并可加强止血之效。
【出处】 ------《珍珠囊》
【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老根茎(干姜)的炮制品。主产于四川等地。多为栽培。以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内呈棕褐色入药。
【性味归经】 苦、涩、微辛,温。归脾、肝经。 【功效】 温经止血,温中。 【应用】
1.用于吐血、便血、崩漏等虚寒性出血证。本品主入脾经,可温脾而助其统血之能,又有直接的止血作用,故尤宜于因脾阳虚,脾不统血的多种出血证。可单味为末,米饮下,或配伍温阳益气药和其它止血药使用。治下焦虚寒性出血证,亦可与艾叶等药同用。
2.用于虚寒腹痛、腹泻等。本品从干姜炮制而来,有类似干姜之温中之效,而温散性弱于干姜。可用于中焦受寒,或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呕吐、胃脘冷痛等症。如治中焦有寒的腹痛常与功用类似的高良姜同用,即《和剂局方》二姜丸。治中焦虚寒的腹泻,可与温中止泻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研未服。 【使用注意】 见本章概述。
【出处】 ------《名医别录》
【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夏二季采摘。晒干或晾干,生用、捣绒或制炭用。
【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肝、肾、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月经过多、崩漏及妊娠下血等虚寒性出血证。本品辛温,主归肝肾,其温里散寒,能温经脉,暖胞宫;制炭后则具涩性,可温经止血,故尤善治虚寒性的胞宫出血证,可与其他止血药和温肾固冲药配伍。若配入大队凉血止血药,也可用治血热出血证,于方中既可加强其他药物止血作用,又可防大队寒凉药致凉遏留瘀之弊。
2.用于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或腹部疼痛等。本品辛散温热,能温经脉而调经,又有止痛之效。既可单用内服,又可制成艾条,用为穴位烧灸,能使热气内注,温运气血,透达经络。亦可配伍温经散寒止痛之品内服。 此外,本品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疹瘙痒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2g;外用适量。本品炒炭辛散之性大减,温经止血力强;散寒止痛宜生用。 【使用注意】 见本章概述。 【参考资料】
本品主要含有挥发油,其中有α-水芹烯,α-萜品烯醇、β-石竹烯、毕澄茄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