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几点思考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已纳入选修课程范畴。因为没有统一的课程纲要,各个学校课程开发人员对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各所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总的来说,在实践初期,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仿照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二是仿照国外及港台地区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纲要和活动设计;三是照搬兄弟学校的课程设计。这样的操作方式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现实的困难,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鉴于此,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对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生涯规划课程等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生涯发展:高中生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期
相对于高中而言,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得比较早,课程体系也相对完善。同时,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也多由高校教师培训。这样就容易使得高中教师仿照高校的课程体系,按照高校的课程思路来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但实际上,高中的生涯规划课程与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象为大学生,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象为高中生,大学生与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分别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并且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也是完全不同的。对此,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1】高中生的疑惑
在一堂生涯辅导课结束后,一位高一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生:“老师,我印象最深的选修课就是生涯规划了。上完之后,我知道我可能比较适合文科类的职业。可是,我又更迷茫了……”
师:“说说看。”
生:“生涯规划就是引导我们设定一个人生目标,然后再把这些大目标细化,一步一步地去实施。比如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么我就要具体到在高中要看什么书、应该考什么大学、在大学又要看多少书……每一步都很明确具体,以后就按照这个路来走,可是这样会不会显得人生太理性了点?” 【案例2】一位大学生的别样生涯规划
以下是网上流传的一位大学生的别样生涯规划: 1.短期目标。大二:学习不落下,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英语六级要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证要拿到。大三: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所需要的东西,积累进入社会的经验,当然前者是重点;大四:积极准备公务员考试,并且做好实习工作,出色完成毕业论文,做好两手准备。不能因为公务员没有考上工作也做不好。
2.长期目标。公务员总是要考上的,即使先工作了或是中途考研去了,也要继续考。我的目标不是很宏伟,工作5年内要能
升职,工作10年内要做到县处级副职,20年内至少要做到厅局级副职。
对于这一生涯规划,网上的评论多持肯定态度:“从刚进入大学开始,就把自己将来的升迁路线定得如此详细的规划,的确还是第一次看到。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大学生对考公务员有着坚定的决心,想把它作为终生事业。而不像有的人只把公务员考试当作一种尝试,带着这种尝试的心态去‘裸考’。”[1]与之相较,高中生则充满了疑惑,高一的学生要确定未来的职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他们觉得难以接受的。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金树人对生涯是这样界定的:1.生涯的发展是一生当中连续不断的过程,仿佛一条绵长的生命线,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从现在延伸到将来;2.生涯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有方向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设定和调整目标,明确自己的方向;3.每个人的生涯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涯都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工作有关的经验,这些独特的经验塑造了个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涯的主体就是“我”这个主体发展的过程。开设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课程不能依照高校的课程模式依葫芦画瓢,因为高中生处在生涯发展历程的探索期,这个时期的生涯规划重在探索,而不是定向。在探索阶段高中生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气质等自我特征,了解与自我特征相关的专业和职业,主要是形成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这个时期的生涯规划有较大的弹性,主要是为自己在整个事业生涯中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