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202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
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1.《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解析】
备选项中“古书必然有争议”的表述太绝对,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等信息可得出其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历史认识可通过考古发现、史料考证等方法,考古遗址并非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C项排除;尽管《周礼》中关于天子坐车的规定与考古发现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周礼》的历史研究价值,故D项排除。
2.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210年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
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
3.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4.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 A. 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 C. 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受《易经》启发蒙古国改国号元,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和雍正帝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说明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加强,A项正确;传统的华夷观“被摒弃”与清代前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理藩院等史实不符,B项错误;“民族平等思想”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不是三个做法的共同点,D项错误。
5.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B. 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 D. 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
A. 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 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 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 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概括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社会稳定,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社会文化开放包容,故A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但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促进时代进步,故B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分裂割据和动荡,但理学成熟,指南针等广泛运用,故C项错误。④为清朝前期,社会较为稳定,农耕经济发达,但思想专制严重,故D项错误。
6.《中国近代社会史》中说:“中国是先有近代历史,然后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它一方面表现为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和近代新的阶级结构体系的成长,又表现为新旧两种社会阶级结构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融合。”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
A. 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形式的完整演化 B. 未经历剧烈的阶级分化而逐步形成 C.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表明中国近代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下,一方面冲击旧有的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另一方面又促进新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同时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一社会形态下不断融合,因此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
质,C正确;根据材料“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可知,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瓦解着原有的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不能作为封建社会完整演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排除A;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通过不断的瓦解重构形成的,其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B排除;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排除D。
7.《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
8.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共产党总结的是自1931-1938年这七年内的东北抗战经验,而非1937年以来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故①项错误。中共中央在《解放》周刊的文章中,总结了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
B. 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党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故②项正确。1938年正处于抗日的胶着时期,抗日战争的前景尚不明确,故③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作为第一条经验,可知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
9.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的
B. 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10.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一思想
A. 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 C. 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北京市密云区202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