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项目背景.........................................................................................................................................21.1任务来源.............................................................................................................................21.2工作过程.............................................................................................................................22.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分析.................................................................................................................33.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44.标准主要技术内容.........................................................................................................................44.1总体框架修订说明.............................................................................................................44.2范围.....................................................................................................................................54.3规范性引用文件.................................................................................................................54.4术语和定义.........................................................................................................................64.5总论.....................................................................................................................................64.6货包.....................................................................................................................................74.7运输方案.............................................................................................................................74.8辐射防护.............................................................................................................................84.9事故应急准备.....................................................................................................................94.10结论和承诺.......................................................................................................................94.11附录A栓系装置强度分析示例.....................................................................................104.12附录B运输过程中货包与人员隔离距离计算.............................................................104.13附录C放射性物品运输事故应急响应指南.................................................................104.14附录D质量保证.............................................................................................................101品运输管理工作,制定该标准。本标准中的运输要求以及制定准则的依据来自GB11806。4.4术语和定义
标准制定中的术语和符号说明如下:
(1)托运人、承运人、接收人、特殊安排、货包、运输指数、临界安全指数、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的定义均等同采用了GB11806-2024中的定义。
(2)密封放射源的定义等同采用GB4075-2009中的定义。
(3)栓系耳轴、锚固点、楔子、栓系组件和栓系系统的定义等同采用IAEASSG-26中的定义。4.5总论
(1)4.1概述,删除原内容物相关信息,补充托运人对拟运输放射性物品的合法性,以及针对路线分析的描述,明确新燃料、乏燃料、六氟化铀和特殊安排的运输应选择具体路线进行核与辐射安全分析,针对对此类运输活动,报告书名称可为“XX(地点)-XX(地点)新燃料(或乏燃料、UF6)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密封放射源的运输应结合所使用的运输容器选取代表性路线进行包络分析,针对对此类运输活动,报告书名称可为“XX容器钴-60(或其他)放射源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两类报告书都应明确具体版本(例如Rev.1),以便于变更和延续申请。其中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中包含多种运输容器时,应详细说明对应货包情况及其运输指数等信息。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托运人对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核与辐射安全和应急工作负责,对拟托运物品的合法性负责,并依法履行各项行政审批手续。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依法取得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批复后方可从事运输活动。托运人应当对直接从事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输安全和应急响应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2)增加4.3节“编制团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取消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部令第9号)也不再强制由具有资质的单位编
6制报告书(表),明确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也可自行编制报告书(表),但编制报告书的人员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的编制人员所需的专业方向。
(3)4.6职责和分工增加了描述“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由托运人负责,其他责任方可通过合同明确相关责任。”《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以下简称托运人)应当制定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方案,在放射性物品运输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措施,并对放射性物品运输中的核与辐射安全负责。”
(4)4.7特殊安排的运输由原2.4节调整,并通过讨论修改了原描述“申请特殊安排的原因,以及合理性说明。”4.6货包
考虑到运输批准书延续的要求,“5.3.2运输容器安全状况”增加运输容器5年内使用、维修维护、定期安全性能评价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同时需描述运输容器未来5年(一个批复期)的维修维护及定期安全性能评价计划。4.7运输方案
(1)6.1节运输方式及承运人由原3.7节承运人资质说明、第6章水路运输的相关情况、第7章航空运输的相关情况调整,内容上增加了承运人选择原则。
(2)6.2运输量,至少应包括单次运输活动的最大放射性活度值、富集度、易裂变材料质量、单次运输量、运输次数、年最大运输量等信息。
(3)6.3运输工具及货包装载栓系,栓系装置安全性分析增加案例附录A,同时增加不同运输方式下栓系系统设计所用的加速度因子,均参考IAEASSG-26附录Ⅳ。
(4)6.5行程安排的详细信息可根据核燃料和放射源的不同进行描述。(5)6.7启运前的准备,包括对货包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的监测情况、运输货包作标记、贴标志和挂标牌的准备情况。运输活动相关文件的准备情况,包括运输说明书、辐射监测报告、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托运放射性物品的,托
7运人应当持有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处置放射性物品的有效证明,使用与所托运的放射性物品类别相适应的运输容器进行包装,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设备、防护用品和防盗、防破坏设备,并编制运输说明书、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装卸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指南。”第三十条规定“托运一类放射性物品的,托运人应当委托有资质的辐射监测机构对其表面污染和辐射水平实施监测,辐射监测机构应当出具辐射监测报告。”
《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24)8.7“托运人职责”要求“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托运人应对拟交运的放射性物品作标记、贴标志、挂标牌,准备相应的运输文件,并在确保各方面满足本标准所有要求的运输状态时,方可交运放射性物品。”
(6)6.8启运前检查包括首次使用前和每次使用前的检查。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38号令)第二十六条规定“托运人应当对每个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在制造完成后、首次使用前进行详细检查,确保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包容、屏蔽、传热、核临界安全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办法》(38号令)第二十七条规定“托运人应当按照运输容器的特点,制定每次启运前检查或者试验程序,并按照程序进行检查。检查时应当核实内容物符合性,并对运输容器的吊装设备、密封性能、温度、压力等进行检测和检查,确保货包的热和压力已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密闭性能完好。对装有易裂变材料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还应当检查中子毒物和其他临界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要求。每次检查或者试验应当由获得托运人授权的操作人员进行,并制作书面记录。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启运。”
(7)6.9中途暂存,关于中途暂存时的隔离距离、堆放要求、易裂变材料货包的间距限制等。
《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24)8.4“运输和中途贮存期间的隔离”分别对运输期间和中途贮存期间的隔离、堆放、装有易裂变材料货包的隔离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8)6.10货包接收,增加接收人的要求。4.8辐射防护
(1)7.1至7.8中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剂量约束值、辐射防护用品及器
8具的配备、辐射监测和培训是对辐射防护内容的补充,其中的辐射防护措施是由原3.4节调整,并补充内容以覆盖装载、运输、中途临时停靠、中转换装(如涉及)、卸载和接收的整个环节。
IAEATS-G-1.3中规定辐射防护大纲应包括以下要素:范围、责任方和职责、剂量评价、剂量限值、剂量限制和最优化、表面污染、隔离和其它防护措施、应急响应、培训、管理系统。
GB11806-2024第4.1.2节规定托运人应制定辐射防护大纲。该大纲拟采取的措施应与辐射照射的大小和受照可能性相适应。该大纲应体现应急响应的要求,还应体现4.1.1剂量限值和防护最优化、4.1.3职业照射、4.7.1培训、和8.4.1.1运输和中途贮存的要求。该大纲的文本应随时可供有关政府部门检查。
(2)7.5辐射影响分析和辐射防护最优化对原辐射影响分析进行了简化,并增加隔离距离的计算案例,评价工作人员和关键人群(停靠站周围公众、收费站和加油站人员)的隔离距离,具体计算参考附录B,同时给出了国际公路、铁路和海运危险货物的隔离距离表A、B、C进行参照。4.9事故应急准备
简化原事故辐射影响分析的内容,但需根据货包类型的潜在危害并结合运输方式及运输线路状况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对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概述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方案。
乏燃料运输应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有完整的应急体系,包括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设备,应急类型,应急响应与支援,应急状态的终止与恢复,应急能力的保持,记录与文档保存等方面,并说明在运输实施过程中应急响应办公室要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值守。其他放射性物品运输应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应急设施和应急设备以及应急能力。
考虑实际操作的方便,运输单位可按照附录C的要求编制相应的应急卡片并随车携带,应急卡片应至少包括:内容物、运输容器、联合国编号和发运名称、运输量、主要危险、公众安全、应急响应和应急联系方式等内容。4.10结论和承诺
删除原运输安分报告第9章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并调整至第10章。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