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地区铜鼓纹饰特征探讨
作者:周薇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6期
【摘 要】河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和“中国铜鼓之乡”。国家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项目已落户河池。河池铜鼓造型精巧,纹饰多样,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弄清各种纹饰的来源和含义,不仅有助于对铜鼓作用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河池古代社会历史的了解。故对各种纹饰进行探索是必要的。 【关键词】河池;铜鼓纹饰;探讨 一、铜鼓纹饰的多样性
广西发现铜鼓的类型比较齐全,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八个类型当中,广西已发现的就有七个类型,即: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发现的类型如此之多,实为中国之最。铜鼓上的种种图案,可以说都是对其所处时代所在地区的某些社会生活景象、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反映。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铜鼓上的各种图案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历史。
壮乡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
铜鼓上的纹饰刻画出了红水河流域耕作民族祈求生存的心理,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交叉和相混合的特征,其中逻辑性思维尤为突出。通过对比研究河池铜鼓纹饰历史,尤其是对河池麻江型铜鼓纹饰的研究,为麻江型铜鼓分布地区时代和分布地域找到了可靠的根据。
二、河池典型铜鼓纹饰特点及衍变趋从性
不少壮、瑶、苗族群众至今仍在使用铜鼓,民间传世铜鼓藏量丰富。全世界现存古铜鼓共2400多面,其中河池,世界传世铜鼓之乡,目前已经知道的传世铜鼓数量为1417面,几乎与全国各收藏单位拥有的铜鼓数量1460余面(据《中国古代铜鼓》统计)相等。一千多面铜鼓中,除1面为遵义型外,其余全是麻江型。这些麻江型铜鼓,多数纹饰比较常见,虽含义亦各不相同,但均与镇雷求雨祈丰收和镇雷止雨消灾,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今就其比较重要的纹饰推释如下:
1.太阳纹
太阳纹是铜鼓各种纹饰中最主要、最普通、最突出的纹饰,是识别铜鼓纹类型的标志之一。大多数类型的铜鼓,太阳纹均处在鼓面中心,有光体、光芒和围绕着这个中心层层散开的光环晕圈。它是由光体和光芒两个部分组成的,但是原始铜鼓只有光体而没有光芒。出现较早的万家坝型的太阳纹便如此。随着铜鼓的发展呈现出一轮喷薄四射的太阳,鼓面中央的光体扩大,光芒变成了一道道粗大的锐角形,周围加上了一道道同心圆构成的晕圈。但芒数多少不定。滇系铜鼓太阳纹的光体和光芒浑成一体,光芒呈锐角状,辐射散开,芒数从8道至16道不等,以12道最为普通。
河池地区典型麻江型太阳纹,多为12道锐角芒纹,光芒之间多装饰翎腮纹,鼓面有一圈連接雷纹,随着由此发展衍变为更多复线交叉的纹,是铜鼓上最早出现和最基本的纹饰。而且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铜鼓,它们都有太阳纹。太阳纹一直位于鼓面的中心。生活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主要以农耕为业,因此,他们对当地气候极为关注,必然会以某种仪式来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于是就有了这种象征着上天的纹饰。 2.云雷纹
云雷纹是一种自中心单线外旋的图案。此纹都密布在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云纹的单元是由一对漩涡状的并头云纹对称组合而成。雷纹是几层菱形相套叠的回形图案,它和云纹一样富于变化。云纹与雷纹组合构成复合形的纹饰,“云”“雷”互相转化、互相补充、互相穿插、互相交错、称之为“云雷纹”。这种纹饰是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祭祀雷公,祈求消灾,风调雨顺而诞生在铜鼓上的。
河池地区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上典型的云雷纹是以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围绕太阳纹一圈,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标识。这种敲击铜鼓后即会降雨的标识在现在广西东兰县一带壮族仍然流传着,不管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结果,都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雨水的渴望。 3.青蛙饰
青蛙饰体现在铜鼓上呈现出立体效果。铜鼓边缘最多的雕像是青蛙,一般每面塑有8只青蛙,或有4只逆时针走向的青蛙塑像。这是铜鼓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立体纹饰。青蛙塑像最早出现在冷水冲型早期的铜鼓上,制作精致,可称雕塑上品。体形高大雄健,空身扁腹,两眼圆突,四足挺立,身披辫形纹带。
河池地区乡民敬蛙源于对原始图腾崇拜的宗教观念。宜州市现存的“东汉蹲蛙翔鹭纹铜鼓”,分别由4只“蹲蛙”在铜鼓边缘朝相同方向顺时针布置,“蹲蛙”双后腿并而为一,空身扁腹,背部饰有辫带纹,臂部饰密线螺纹。体形肥大,造型优美,纹饰丰富。有几种解释听来颇
为可信。有人认为青蛙繁殖力强,饰青蛙于鼓,就反映了古人慕求“子孙繁衍”的思想。这一看法当然也很容易被理解,中国古代就经常讲“多子多福”。还有人认为,饰青蛙于鼓,与图腾崇拜有关。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东兰县解放前每年还举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壮族民间有青蛙在天上是最大的神雷公的女儿的传说。东兰、南丹、天峨、巴马、凤山等县的壮族人至今仍过蚂拐(青蛙)节。壮族很多地方禁吃青蛙,均可证明壮族其先民崇拜青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蛙也从最初的图腾物转化为壮族先民的生殖神。他们视青蛙为保护神,作为丰收的希望,用来祈求人口的增加和物产的丰收。铜鼓上的青蛙形象,是重视农耕的民族长期积淀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的体现,带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青蛙是骆越人的图腾,同时也是壮族先民们祭祖、请求祖宗在天之保佑后代的一种祈求。 4.乳钉纹
乳钉纹是铜鼓上由几何纹构成的主体纹饰,但大多数乳钉纹则是为其他纹饰起陪衬作用,烘托、美化主体。乳钉纹繁缛瑰丽,复杂多变。以点线组合成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等等,构成多得无法尽数的图案,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出现在各种类型的铜鼓上,有的纹饰出现在晕圈中,或出现在鼓胸、鼓腰和其他部位上,或填充在其他纹饰间,或构成装饰母题,有些纹饰是区分滇系铜鼓与桂系铜鼓的一个重要途径。
河池地区东兰一带对乳钉纹还有一种区分雌雄的方法,是看铜鼓面上的乳钉纹,三圈为雌,二圈为雄。在纹饰上就把铜鼓分为公母,这无疑把铜鼓人格化,使其具有了人的属性,拉近了铜鼓与人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人与神,人与天的距离,达到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际上是突起的圆点纹,是麻江型铜鼓十分流行的纹饰。现代壮族称此纹为“奶”,并从某种角度以其数量上来定夺吉与凶。东兰县金谷乡民间以铜鼓上乳钉的数量来测吉凶,方法是:以每十二颗乳钉列为一组数下去,数至最末二组时即按命理学中的十二宫“绝、胎、养、生长、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顺序数,看最末一颗乳钉落在什么位置。若落在“衰、病、死、墓、绝”五位置中的任何一处,则均为凶,说明此鼓不能买,否则对鼓主不利。由此看来,铜鼓不仅能呼唤上天降雨,使人们能风调雨顺,而且还能测吉凶,以此来判断铜鼓与买主能否和谐,这也是壮族生存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