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法制:市场经济的护卫者 第一节 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 导入:听故事引入主题
学生听下面的故事,并简单交流。
小强去买东西,要求开发票,被拒绝。后小强因商品有质量问题去退货,商家不承认。第二次小强去购物,要求开发票,商家开了发票,但强调小强买的是促销产品,在发票上写了“不退、不换”。 让学生懂得消费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可能处于弱势,同时直观认识公平。 教学环节一:体会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不公平
1.学生讨论问题:小强遇到了什么不公平的事情?(作为消费者,小强有退、换货的权利,有要求开发票的权利)
2.学生交流在市场上,消费者可能会遭遇的不公平的事情。(搭售商品、不按照标价买卖等)
提示: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很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的案例,如晓雅的经历,或者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案例。
3.学生思考并回答:消费者为什么会遭遇市场不公平交易?
提示: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并整理出几条。有关的内容在“教学参考资料”中。
体会消费者可能遭遇到的不公平,理解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同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环节二:地方保护主义
1.呈现案例,让学生感受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及其危害。
某市行政部门规定,所有饭店必须只能买本市生产的啤酒,或买一瓶外地产的白酒必须搭配买本地生产的啤酒两瓶。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117 页小东的故事,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
教师讲解 地方保护主义的概念: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或所属部门,为了保护地方局部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操纵市场,设置市场障碍,破坏市场机制,限制非本地企业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公平竞争的行为。从本质上看,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部门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在管理活动中滥用行政权力的表现。(有关具体内容见“教学参考资料”)
3.讨论目前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 主要表现形式有:
(1)抬高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的“门槛”。
(2)增加歧视性收费项目。对外地商品或服务的进入规定歧视性价格,或者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以削弱外地商品在本地的竞争力。
(3)限制本地商业机构销售外地某些产品。 (4)设置关卡堵截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提示:地方保护主义损害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 了解 地方保护主义,懂得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 了解地方保护主义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环节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1.教师: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似乎发现消费者永远是市场中的弱者,其实也不尽然,张某就强了一次。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11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消费者的不公正行为。
3.学生就案例讨论张某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原则,其行为损害了谁的利益?(损害了商家利益,同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从而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从长远看,最后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学生交流:为什么说公平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说说在市场经济中,遵守公平原则的意义?
提示: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充分的交流,教师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并惊醒整理,列出若干条。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有关文章。
教师: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公平,市场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公平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
场公平,是由商品交换的必须遵循的等价原则决定的。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一。否定了平等性,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行。
了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多方面的不公正现象,进一步认识公平公正原则的意义,懂得公平公正原则是所有人参与市场的主体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不分谁大谁小。消费者的利益需要维护,商家的利益同样需要维护。 作业:怎样维护市场的公平原则
学生讨论:维护市场公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义务有哪些?维护市场公平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 第二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导入:
教师:上节课在讨论市场的公平性的时候,我们都提到,要维护市场的公平,必须要完善法律。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
承上启下,引出主题。
教学环节一:感受经济生活中的法律
1.呈现事例,了解经济生活中法律的意义。
材料一: 2001年中秋节,新闻媒体将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曝光,法律也介入此事件中,为此南京冠生园企业的形象一落千丈,其产品从此无人问津,南京冠生园宣告破产。 2002年元宵节,卫生部通报,一些地方还存在使用变质原料加工元宵等速冻食品的现象。某企业为免被“陈馅”连累,大搞“元宵透明度”:将元宵制作搬到商场,从原材料到生产成品,买者一目了然;W企业还根据顾客的要求,现选、现配、现做、现卖,使顾客放心消费。结果商家顾客两得利。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认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威慑作用,感受市场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
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教学环节二:为什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小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2.教师讲解:市场经济的法制性是指经济运行要有健全的法律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为什么市场经济要有法律做基础?这是因为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体制。市场经济的法律性,从根本上说,是有客观必然性的,它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价值规律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要求的是平等性原则,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这种平等性官责的贯彻。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必须由严肃、健全的法制作保证。否则,有人会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的利益,使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将难以进行。法制经济要求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段内容以老师讲授为主,作为学习中的拓展部分可以详细也可以略掉中间的价值规律的内容。 教学环节三:了解经济立法
1.教师:我们一直在谈经济活动要有法可依,我们有什么法律可以依据?也就是说,我们所依据的法律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交流,举例说明法律的形成过程,以及我国重要的几部经济法。(教科书中已经列举了不少的法律法规,学生也可以进一步查找这些法律的具体内容,从而了解立法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中法律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以进一步了解法律对经济行为的约束)
3.学生根据以上活动,对比我国与外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建设,说说我国在经济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引出主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内容。 教学环节四:经济执法
1.呈现案例,让学生感受经济执法的重要。
材料二: 2002年,浙江宣布将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逐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宣布10家企业由于在经营中有欺诈行为而被吊销了营业执照。青岛宣布,一批列入信用黑名单的企业负责人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不得在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任职。北京为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做准备的“单位身份证”已在登记中,北京物价局对近期查出的有价格欺诈行为的蓝岛等9家著名商业企业进行了公开曝光,并做出了相应的处罚。 2.学生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违反法律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呈现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执法力度的加强。 材料四: 销毁假冒伪劣产品。(见阅读资料)
了解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体会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教学环节五:中国“入世”后不仅遵守我国的经济法规,还要懂得世界经济法规,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1.教师: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纳入世界市场,我们所要遵守的法律更多,更加严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入世”的进程,从中了解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参见“教学参考资料”)
2.教师:从我国“入世”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入世”的艰难,因此,我们也倍加珍惜这个机会。我们“入世”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3.呈现中国服装产品被欧盟以反倾销的名义减少进口配额的事例。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冲击了对方的市场,影响了他们市场产品的销售)
4.面对国际压力,我们应该怎样做?(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国内的法律体系,尽快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的秩序;另一方面,我国也要了解国际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关注我国“入世”后的情况。 总结
只有建立健全法制才能保护市场的公平性,保障市场的正常发展,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习相关的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能够依据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消费者。 第十四课 品质:市场的通行证 第一节 品质赢得市场 导入:活动主题
组织开展“我心目中的名牌”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名牌产品而懂得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意义。 提示:具体活动过程可依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走进知名品牌”:让学生从自家使用的国产产品说起,并上网查找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情况,了解中国自己的品牌。可以分组开展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类型的产品,如家电类、日用品类等。 了解我们自己的名牌和市场占有情况。
教学环节一:了解国内的知名品牌,增长民族自豪感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中国名牌,也感受的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 这些产品是如何成为品牌的?我们从国产家电的代表品牌“海尔”的发展过程来感受名牌的诞生。 资料一: 海尔之路
张瑞敏接手青岛电冰箱厂那一年,最轰动的事情就是砸了 76台冰箱。1984年,一位用户要买一台冰箱,挑了许多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还是有缺陷的。顾客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里400多台冰箱全部翻箱,将发现有缺陷的76台冰箱摆在车间里让每一个员工参观,让大家说怎么办。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但职工的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张瑞敏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海尔人至今仍不能忘怀的决定 —— 砸毁这有缺陷的76台冰箱。当时,海尔很多职工在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
2.学生讨论:为什么张瑞敏没有选择把有问题的冰箱便宜处理给他的员工?(如果那样做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工人对于产品质量就可以放松要求。这样便时断了员工生产劣质冰箱的念头)
用“海尔”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产品的品质。
探讨这样做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产品的质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