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并轨和收费体制的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日益凸显出来。据教育部门统计,贫困大学生人数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当前贫困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利处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做到自立、自强。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家境的贫困不能给予理性的分析,整日处于悲观郁闷、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中不能自拔。这种低迷的精神状态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而且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以至于有些贫困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扭曲,呈现人格不断异化的趋势。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其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对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能恰当地进行社会交往,合理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从事有效的活动和劳动。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有很多的积极因素,如自强不息、学习刻苦等。但作为高

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出现的人格缺陷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偏于缄默、固执、自控力差等。

1.因经济拮据而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感。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大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每学期开学都要为学费、生活费发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异常敏感,人格格外脆弱,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自贱的心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可能使他们产生退缩、逃避、离群、悲观厌世、仇视社会和他人的心理,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甚至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贫困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以优异的成绩慰藉父母家人的一片苦心,希望通过发愤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同时,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无法供其足够的学费、生活费,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从而引发其他问题。

3.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使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如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有的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二、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因经济贫困,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其他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贫困大学生常常靠举债借款来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他们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要拼命地学习,以期得到较高数额的奖学金。然而,打工是以牺牲学习时间为代价的,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拮据,忙于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进行人际交往。当看到经济实力强的同学穿名牌、出手大方时,贫困大学生便很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在心理上产生防卫。久而久之,无法消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发展上出现问题。 2.因学校、社会各界的过分关注,造成贫困大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学校和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但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会造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但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他们认为物质贫困让自己变成了“乞丐”,会遭到人们的歧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过程中,他们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自尊心受挫,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有的资助者仅凭对个别贫困大学生的了解,来评判整个群体,把个别化的问题引申为群体性的问题,从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针对个别贫困大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做出消极的道德判断,要求他们签订“道德协议”,履行“感恩规定”,从而由过分关注演变为情感伤害。

3.因家庭、学校对人格教育的缺失,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不少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许多农村学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无论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上,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贫困大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导致其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

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和自我接纳。 4.因过高的就业压力,导致贫困大学生人格扭曲。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队伍愈加庞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也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可以支配和使用的社会资源有限,难以获得适合其发展需求的工作,屡屡遭遇求职失利。这使得某些贫困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心理郁闷、压抑,进而导致人格扭曲。 [

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随着高校扩招并轨和收费体制的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日益凸显出来。据教育部门统计,贫困大学生人数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当前贫困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利处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做到自立、自强。但是,也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家境的贫困不能给予理性的分析,整日处于悲观郁闷、怨天尤人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inzv1ppup8mqar1rud16ehs64cxmy0120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