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荀子》·6
之前,我们讨论过与《荀子》有关的话题。感觉话还没说完,今天做一些补充。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有人认为,李斯向荀子学的是“帝王之术”;我个人倾向于《韩非子》更像帝王之术。这句话,今天要做一些补充。我们说政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政权的巩固。 2.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韩非子的思想更加侧重于政权的巩固。韩非面对现实,注重利益,并且公开谈论利益:“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于攻守之事,务以仁义自饰之,国可亡也。”重视法律,赏罚分明。他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是在为“君主谋”。孟子,则注重“仁义”,讲的是“以德治国”,并且试图用仁义解决治国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荀子重“礼”他即注重“以德治国”,也强调“隆礼重法,赏罚分明”。他是在为“国家谋”,“社会谋”,荀子与韩非是师徒关系,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传承性。这是很正常的。韩非与荀子之间并不是“你是我非,你非我是”的关系。他们更加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各自侧重于治国的两个方面。孟子与韩非的思想就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思想。孟子更加具有道德“头脑”,或者说更加具有道德思维。韩非更加具有政治“头脑”或者说更加具有政治思维。荀子在孟子与韩非之间,既注重道德也注重礼法,也注重赏罚分明。他向一个“中间者”,一个“过度者”从一种思想过度到另一种思想的“过度者”。
荀子在《王制》篇里认为,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或者说等差制度非常之重要。他认为:人和动物相比的差别在于——“人能群”。人是一个群体动物。人的优势就在于“人能群”,狮子、老虎、大象这样的动物比人类强壮,但是人类却能征服它们,统治这个世界,原因就在于“人能群”。既然人是群体动物,那么,群体内部就必须要分等级。必须有人当首领。有统治者,就必须有被统治者。有首领就必须有阶级、有等差。如果人的社会没有等差,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不是什么好事。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意味着,“你也不能役使我,我也不能役使你”人和人之间不能相互役使,社会也就失去了社会的意义。群体也就形不成群体的力量。这是他和“墨家”截然相反的思想观念。也是荀子非常独到的观点。(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平等,社会的混乱就是不平等造成的。)这就是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话题。
荀子在《富国》篇里认为,要想让国家富裕,必须要让人民先富裕。“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老百姓富裕才是国家富裕的根基,仓库充实只是国家富裕的末节。“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他认为:称王天下的国家必定是富民的国家,称霸天下的国家是富士人的国家,苟延残喘的国家富的是官员,走向灭亡的国家富的是国君的府库。全国的老百姓都饿的面黄肌瘦,只有国君的府库堆积的满满的,这叫“上溢下漏”,这样的国家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这同样是关于对社会治理的话题。
同时荀子也否定了墨子的部分思想。比如:“节用”与“非乐”。墨子提倡节俭,反对礼乐,反对享乐。荀子则认为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
富裕不能靠一味的节俭。一亩地可以出产几盆的粮食,一年可以收割两次。一棵果树可以收成几盆的果实。满山遍野都是蔬菜。一头牛、一匹马,占有一辆车辆。只要人民勤奋劳作,国家管理得当,大自然的出产非常的丰富,足够生活享用之需。使用墨子的“节用”和“非乐”只会是国家变得贫穷和混乱。“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劳苦顿萃而俞无功,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这里讨论的也是有关于社会治理的话题。
所以说,荀子的学问是“帝王之术”也可以成立。他和韩非的思想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治国思想的两个“面” 王小明
2020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