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刘梦溪主编) C53/241 河北教育出版1996 社 北京大学出版1997 社 中华书局 1962 上海人民出版1956 社 中华书局 人民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独立出版社 1955 1955 1957 1962 1982 民国35 1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 著) B949.2/91 11 往日杂稿(汤用彤) 12 230.904/3677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汤370.191/3677 用彤著/任继愈著) 13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239.5/3677.1 14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 15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 16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 17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 18 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著) 19 汤用彤学术文化随笔(汤用彤著) 20 竺道生与涅磐学(汤用彤著) 21 汤用彤全集(汤用彤, 著) 22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 111.3/3677 111.3/3677.1 B949.2/9(CP) 113.09/3677 C539/85 232.35/3677 B26/2d(1) B235.05/22 239.5/3677.1:2 (下) 中华书局 中国青年出版2000 社 国立北京大学 1932 河北人民出版2000 社 上海古籍出版2001 社 弥勒出版社 弥勒出版社 弥勒出版社 独立出版社 淑馨出版社 民国71 民国73 民国73 民国34 1992 23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B94-51/2:27 24 25 隋唐佛教史稿/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B94-51/2:26 义疏(汤用彤著/牟润孙著/林科棠著) 沈曾植选集... (沈曾植著/汤用彤,著/B94-51/2:54 杨白衣著/霍韬晦著) B351/3.1 B-53/18.1 26 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编著) 27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 (名人轶事) “纯儒之典型”汤用彤 世界上有没有为自己的学术著作受到奖励而生气的学者呢?如果有,那不是“傻”气盈天了么?汤用彤先生作为中国佛教史和魏晋玄学的著名学者,呕心沥血辛勤治学硕果累累,其精深广博学问素为世人钦敬。然而,当所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著作获得最高奖时,汤先生却满脸不高兴,负气嚷嚷:“多少年来都是我给学生打分数,我的书要谁来评奖!”对自己学问的自信,甚至包括着拒绝奖励在内的评论,更不要说对金钱与名利的漠视了,其“迂”至此,举世无二。汤用彤先生四十年代在北大教书时,傅斯年曾请他兼一个办事处的主任,每月送一份薪金。可当发薪时,他却如数将薪金退回,说:“我已在北大拿钱,不能再另拿一份。”难怪钱穆先生谈起汤用彤来便感叹不已,赞之云:“纯儒之典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2月21日第七版)
汤用彤先生学术年表
1893
年 1岁 夏历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字锡予。父汤霖,字雨三,晚年号颐园老人,湖北省黄梅县人。《黄梅县志》谓其于光绪十五年成进士,平蕃(今甘肃庄浪)知县,未详何年署平蕃;母梁氏;兄用彬。 1897年 4岁 本年,父汤霖知渭源县,素喜汉易,生平最爱读《桃花扇》中之《哀江南》,常终日吟诵,寄其伤时之情。公耳濡目染,3岁即能背诵《哀江南》,父母异之。明年,雨三公丢官,先后设教馆于兰州、北京,公曾学于父亲所设之教馆,“幼承庭训,早览乙部”,于历史兴趣尤浓。成年尝感念“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于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 1908年 15岁 入北京顺天学校,与梁漱溟、张申府等先生同校,尝与梁漱溟同读印度哲学之书及佛教经典。
1911年 18岁 6月,公与兄用彬及雨三公弟子二十余人于北京万牲园为父亲庆六十一寿辰,雨三公门人固原吴本钧绘有《颐园老人生日燕游图》。雨三公于自跋中以“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为憾,并示弟子儿辈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等“立身行己之大要”,告诫弟子儿辈“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公颇珍惜此图,后此,曾请欧阳渐、柳诒徵题诗于上。本年,公与吴宓分别从北京顺天学校、西安宏道学校考入清华学校,二人后成挚友。清华学校为八年制留美预备学校,其学制、教材、师资多采自美国,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美国本土各大学之三年级。
1912年 19岁 此顷,公已立志于学术研究,虽终日接爱洋化教育,然“寄心玄远之学,居恒爱读内典”。8月,与吴宓合著长篇章回体小说《崆峒片羽录》,拟撰三十回,完成缘起回及前三回。全书大旨,在写“二人之经历,及对于人生道德之感想。书中主人为黄毅弟兄及其妹黄英,皆理想人物。此稿从未
刊布”,后不幸为吴宓家人丢失。
1913年 20岁 自前年始迄本年,公列入清华国文特别班研习国文典籍。据吴宓记载:“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三年,清华学校把国文较好,爱读国学书籍的学生七八人选出,特开一班,派学问渊博、有资格、有名望的国文教员姚茫父、饶麓樵诸先生来讲授。此特别班的学生,有何传骝(高等科);有刘朴、汤用彤、吴宓、闻一多等……于是互相督促、切磋,共同勤读。” 吴宓赠诗文于公。
1914年 21岁 仍在清华学校学习。自本年9月至明年1月将长文《理学谵言》(凡2.3万字)连续刊布于《清华周刊》第13—29期,立论以为“理学者,中国之良药也,中国之针砭也,中国四千年之真文化真精神也”,全文于朱陆之学真精神阐发尤多。9至10月,于《清华周刊》第13、15、16期连载短篇实事《孤嫠泣》。10月,发表《理论之功用》于《清华周刊》第15期。11月,刊布《新不朽论》于《清华周刊》第20期。12月至明年1月,连载《植物之心理》于《清华周刊》第27—29期。
1915年 22岁 2月,于《清华周刊》第30、31期发表《快乐与痛苦》,此篇为未完稿。冬,公与吴宓等人创办“天人学会”,“此会用意,即欲得若干性情德智学术事功之朋友,相助相慰,谊若兄弟,以共行其所志”;“会之大旨,除共事牺牲,益国益群而外,则欲融合新旧,撷精立极,造成一种学说,以影响社会,改良群治……”本年,吴宓赠公以诗文《偶成示锡予》。
1916年 23岁 2至3月,发表《谈助》一文于《清华周刊》第65、66、68、70期,阐述文学观,认为地道德者、无卓识者、无怀抱郁积(即真实性情)者,不能工文章。5月,于《清华周刊》第75期发表书评四篇及短文《说衣食》。夏,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并考取官费留美,因治疗沙眼未能成行。
1917年 24岁 任清华学校国文课教师。钱穆叹曰:“其时校中缺一国文课教师,即命锡予以学生身份充任,其时锡予之国学基础已可想见”。任《清华周刊》总编辑。本年吴宓入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学习文学。
1918年 25岁 随清华戊午级毕业生赴美,入明尼苏达(Min-nesota)州汉姆林(Hamline)大学哲学系学习,该校位于州府圣保罗城。自入学至明年5月,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发生心理学,完成的课内外作业(论文)依次是4篇、4篇、2篇,成绩均在97分以上。
1919年 26岁 6月19日,乘火车抵达波士顿,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同时师从Lanman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及印度哲学,仍进修西方哲学。7月14日,晚,公与陈寅恪由吴宓导见白璧德教授(Lrving Babbit,1865—1933)。吴宓跟随梅光迪奉白氏为师,自述当日“白师述其往日为学之阅历,又与陈君究论佛理。”白氏为当时颇具影响之文学批评家,博学深思。其学说之核心是被视为现代保守主义的新人文主义。此种新人文主义认为将“人文”(Humanitas)释为泛爱是一大谬误,唯规训与纪律方为其真义。故其立论反对自培根以来的科学主义和自卢梭以来的浪漫主义,主张以人性中较高之自我遏制本能冲动之自我,强调自律与克制。而此种内在克制又有赖于从传统文化中求取立身行事之规范,即永恒而普遍之标准,以此集一切时代之智慧对抗当代崇尚功利的智慧。因而,此种标准具有超越时空的国际性。白氏坚信,中西文化传统“在人文方面尤互为表里,形成我们可谓之集成的智慧的东西”,对孔子思想尤为赞佩。其学说之宗旨可概述如下:必须先能洞悉人类古来各种文化之精华,涵养本身使成一有德守之人文学者,然后从事专门研究,并汇通各种文化普遍永恒之人文价值或精粹,
建立与颓败的近代文明相抗衡的文化体系。中国人则必须深入中西文化并撷采其中之精华而加以施行,以求救亡图存,不蹈西方之覆辙,并为解决全球之人文困境作出新贡献。白氏之论成为日后学衡派之理论来源。此前,公有诸多观念与白氏契合,此后,公之治学态度、方法、领域及其文化观颇受白氏影响,一如学衡诸友梅光迪、吴宓、陈寅恪等。本年暑假,与吴宓同留哈佛校园,进暑校。此顷,公与陈寅恪、吴宓被称为“哈佛三杰”。10月,梅光迪学成归国,赴南开大学任教,公与吴宓至车站为其送行。
1920年 27岁 仍在哈佛学习。暑期,赴白银湾(Silver Bay)出席基督教青年学生会议,并入康乃尔大学暑期学校。8月17日,与陈寅恪自纽约归哈佛,归后为吴宓讲授《印度哲学与佛教》。读内典甚勤,“殊多进益”。 1921年 28岁 2月,吴宓载:“白师谓于中国事,至切关心。东西各国之儒者(Humanitas)应联为一气,协力行事。则淑世易俗之功或可冀成。故渠于中国学生在此者,如张(鑫海)、汤(锡予)、楼(光来)、陈(寅恪)及宓等,期望至殷云云。”9月,白璧德在波士顿美东中国同学年会上,以“中西人文教育谈”为题发表演说,其矛头直指中国新文化运动。白氏虽同情新文化运动反压迫、求发展之动机,然断言其偏弊甚多,认为“在中国求进步时,万不宜效法欧西之将盆中小儿随浴水而倾弃之。……虽可力功形式主义之非,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魂也”。此次年会,公自当列席。
1922年 29岁 1月,梅光迪、刘伯明、吴宓、胡先*、柳诒徵等人于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杂志,其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公回国前,吴宓邮寄《学衡》各期至哈佛寓所。夏,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旋即归国。由梅光迪、吴宓推荐,应东南大学副校长兼哲学系主任刘伯明之聘,出任哲学系教授。10月17日,支那内学院开学于南京公园路,欧阳竟无始讲《唯识抉择谈》,一时学人云起集,梁启超赴金陵受业兼旬,张君励亦负书问学。钱穆载:“锡予在中大(按东南大学为中央大学前身),曾赴欧阳竟无之支那内学院听佛学,熊十力、蒙文通皆内学院同时听讲之友。”12月,《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发有于《学衡》第12期,成为《学衡》社员。
1923年 30岁 本年兼任支那内学院巴利文导师,并授“释迦时代之外道”及“金七十论解说”两课。《释迦时代之外道》发表于《内学》(支那内学院年刊)第一辑。《叔本华之天才主义》发表于《文哲学报》第3期。5月、7月,译文《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发表于《学衡》第17、19期。12月,译文《希腊之宗教》发表于《学衡》第24期。年底,刘伯明病逝。 1924年 31岁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发表于《学衡》第26期。《印度哲学之起源》发表于《学衡》第30期。
1925年 32岁 仍执教于东南大学哲学系,并任系主任。 《释迦时代之外道》发表于《学衡》第39期 。
1926年 33岁 夏,转任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本年吴宓欲荐公出任清华国学院哲学教授,未能如愿。
1927年 34岁 夏,赴南京,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熊十力来中大休养,与公共游处。11月4日,《学衡》派健将胡先*至清华晤吴宓,言谈间于吴宓责言甚多,主张停办《学衡》。17日,吴宓“又接汤用彤函,谓暑中南京同人本以文学院院长推宓。而宓不惟不来,且又函景昌极云云。该函为同人传观,致深怪宓之不情云云”。此盖《学衡》社员内隙之始。11月21日,中
华书局致函吴宓,决定续办《学衡》(改年出六期),吴宓急函奉天景昌极等及南京柳诒徵、汤用彤等诸社员,报告续办立约,并索文稿。 1928年 35岁 7月16日致书胡适论禅宗,7月21日胡适自上海复函。《南传念安般经》发表于《内学》第4期。 1929年 36岁 仍执教于中央大学。《印度哲学史——绪论》发表于《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一期。9月,吴宓决意与陈心一女士离婚,公与陈寅恪及《学衡》诸友力阻之。公尝谓:“离婚之事,在宓万不可行,且必痛苦。”其旨盖在维护《学衡》社员在道德方面之呼吁,以俾为人与为学不相隔裂。本年编成讲义《印度思想史稿》,绪论之外分14章,并成油印讲义《隋唐佛教史稿》。 1930年 37岁 元月17日,有讲演录一篇发表于中央大学日刊,论及熊十力《新唯识论》及其思想演变。2月,欧阳竟无题诗于《颐园老人生日燕游图》:“吾岂昔人吾犹昔,此心息息画工师。何妨幻住重留幻,楼阁如今尽孝思”,题署宜黄欧阳渐。4月,《读慧皎<高僧转>札记》发表于《史学杂志》第二卷第四期、《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8期。夏,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适用英庚退款、以研究教授名义请公至北大哲学系任教,住南池子缎库胡同三号。每学期两门课程,中外并授,或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或欧洲哲学(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概论。时,张颐主持哲学系。钱穆亦于本年转任北大教授,始与订交。公尝告钱穆:在北大任教主要为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一课。此课在中央大学已任教有年,撰有讲义,但心感不满,须从头撰写。
1931年 38岁 本年,公荐蒙文通来北大任教。《唐太宗与佛教》发表于《学衡》第75期。《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及《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发表于《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发表于《史学杂志》第2卷第6期。修改讲义《隋唐佛教史稿》,并成铅印本。
1932年 39岁 熊十力自杭州返北京,在北大讲授唯识学,与公常相往来。
《竺道生与涅*学》发表于《国学季刊》3卷1号。
1933年 40岁 发表《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于《哲学论丛》5月号。7月15日,《学衡》之精神导师白璧德在美国去世。7月,《学衡》出版第79期后,永久停刊。秋,接熊十力来书一通:“看《大智度论》,镇日不起坐。思维空义,豁然廓然,如有所失(如拨云雾),如有所得(如见青天)。起坐,觉身轻如游仙”。此顷,常相聚者有:熊十力、蒙文通、钱穆、梁漱溟、陈寅恪、林宰平等。熊蒙二人常就佛学、理学争辩不休,梁熊常谈及政事,亦有争议,独公“每沉默不发一语”(钱穆语),绝非无学问无思想,性喜不争使然也。钱穆赞其为“柳下惠圣之和者”。
1934年 41岁 指导王维诚完成学位论文《老子化胡说考证》,并于《国学季刊》四卷二号发表《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大公报》3月17日发表《评<唐中期净土教>》。本年起,任北大哲学系主任,聘郑昕讲授一年级形式逻辑。
1935年 42岁 此顷,公所主持之北大哲学系已形成重视哲学史与佛教思想之系风,迥异于清华重逻辑之风气。公兼授中、印、欧哲学史,周叔迦、熊十力授中国佛教思想,马叙伦以法相唯识学释庄周。4月,陈寅恪自清华西院来明信片,语及《僧传》之法和,并嘱公代借《太平经》,14日,公覆书陈寅恪,论及《太平经》传授之记载等。陈寅恪接书后再覆书,惜不存。4月13日,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年会在北平召开,公与金岳霖、冯友兰当选为哲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