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分析近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
答: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由近及远逐步推进)。(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引发激烈竞争)。(3)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依存和促进(便于分工协作)。
第七章
1.概念题:
(1) 区域经济增长: 是指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表示。
(2) 增长极: 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其兼有产业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层含义。
(3) 加速作用: 和乘数作用相反,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就是说,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会带来投资的数倍增长。
(4) 乘数效应: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即投资增长会带来收入的数倍增长。
(5) 经济地域综合体: 其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是一定地域内共同利用资源和服务设施、并有紧密内在联系的企业组合体,其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组合而成的生产综合体。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研究内容有从生产领域扩展至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趋势。
(6) 专业化部门:是指主要向区外提供产品的部门,其中,又可以分为主导专业化部门和一般专业化部门。前者是指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产业关联性强,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水平的部门。后者是产品主要输往区外,但在区内产业关联性小,对区域经济影响有限的部门。
(7) 经济区: 即经济区域,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在其中,相关的经济活动彼此相联和依赖,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群体性,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边界和空间边界,具有功能上和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
(8) 经济区划:是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识别,为政府引导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选择发展的空间、开拓市场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建立外部网络等提供有效的空间构架。
2.试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可以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一)资源禀赋(基础条件):(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区域自然资源的禀赋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与效益,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好,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2)、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从生产者角度看,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度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前提条件,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从消费者角度看,人口数量影响市场容量,但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着区域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口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3)、资金:生产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个部分。
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决定了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般来说,资金投入的增加同经济增长成正比。(4)、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日趋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其主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取决于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程度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值得说明的是,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中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往往交织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综合影响。单一要素投入的增加,如果没有其它要素投入的配合,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区域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要素投入的合理分配和相互组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要素投入的总体产出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资源配置能力(现实条件) :(1)、经济体制 :影响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故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影响区域经济增长。(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影响区域资源配置效率。(3)、企业组织水平: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其制度创新、技术水平、规模结构、数量结构决定自身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4)、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三)区位条件(外在条件):(1)、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及由此决定的它们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可能程度,进而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潜力;(经济区位) (2)、区位条件大体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其条件优劣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自然区位)(3)、区位条件左右着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从而获得不同的外部发展机会。 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但区域经济增长状况并不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此外,区位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优势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件,使其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
(四)外部环境(外在条件):(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角度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区域、产业方面)的区域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政策、投资倾斜)。(2)、区际经济关系:区域间相互开放市场、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就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区际贸易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际贸易量的一定增长,可以使区域社会总产品或收入成倍地增长(乘数效应)。区际贸易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区域可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区际贸易障碍(空间距离、运输成本、人为障碍等)和区域外部需求三个方面。(3)、国际经济背景:区域对外开放度越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越大,国际经济形势好则有利于其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其发展。
3.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答: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其兼有产业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层含义。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为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 增长及作用的结果:A、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产业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增长极的形成会改变区域经济原有的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差异。 B、新的增长极的形成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 C、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4.试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答: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主要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上升式循环或下降式循环)。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投入和低生产率—低收入· · · · · ·的循环;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 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 · · · ·的循环。但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5.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答: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即投资增长会带来收入的数倍增长。
加速原理和乘数作用相反,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就是说,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会带来投资的数倍增长。
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同时并存,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正负向双重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变化。
6.试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和意义。
答: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是:(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产业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其生产服务于全国或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大区性的劳动地域分工。(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其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形成了从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完整的生产体系。(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发展部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意义:(1)经济地域综合体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2)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3)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4)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开发活动。
7.试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有效性。
答:(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产业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其生产服务于全国或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大区性的劳动地域分工。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其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形成了从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完整的生产体系。
(3)经济地域综合体内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社会发展部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
8.试述经济区的特征。 答:经济区的特征:(1)、组织上的同质性(区内经济活动同属某一类、所依赖的资源和要素基础相似)或群体性(依据经济、技术联系组成经济系统,如综合经济区),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整体。(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同类同层次经济区空间边界明确,不重复交叉)。(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开放的经济系统,其经济活动受外部环境如资源、要素、市场、信息等影响大)。(4)、组合上的层次性(形成若干上下包含的等级层次)。
9.试比较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特点。
答: (1)、经济类型区的特点: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而与区外的差异性比较大。常见的经济类型区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来进行识别。 (2)、部门经济区的特点: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的一致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似。一般来说,部门经济区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基本相同,内部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大体相似。 (3)、综合经济区的特点:从产业角度看,区内包括了若干经济部门,其中有少数部门成为主导部门,各经济活动以主导部门为核心存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空间角度看,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通过它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并依托其它的城市(也可以称为次级的经济中心)把各地区(它们的吸引腹地)连接成一体,构成空间体系。区内的各种交通、通信网络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这个网络在区内传输着各种资源、要素,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其考虑了区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以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参与劳动地域分工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