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26-30为不定项选择,共60分)
1.草莓果实随着发育而由绿色逐渐变成红色。去除即将成熟的草莓果实表面种子(去籽),分别喷施等量的水、生长素类似物(NAA)和生长素抑制剂(POA),一段时间后测定果实中花青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莓果实的绿色、红色分别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液泡中的花青素有关 B.完整草莓表面的种子所产生的生长素对果实中花青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 C.在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剂,可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 D.在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NAA,可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
2.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
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
B.若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则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C.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该实验证明放射性同位素14
C具有促进IAA和ABA在茎尖切段中进行极性运输的作用 3.如图,如果根A侧的IAA(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
-10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B.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f、c点除外)
C.根A侧IAA浓度为a点所对应的最适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而B侧IAA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较A侧慢
D.太空中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同样该生长素浓度作用曲线对其也不适用 4.关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体内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 C.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
D.无光环境中,植物仍然可以合成生长素,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
5.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不都小于10-8
mol/L
C.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相同数量的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D.图丙的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正确的是( ) A.亚麻的草本茎中具有发达的韧皮纤维束,用赤霉素处理可提高其产量 B.扦插时,可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生根 C.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去小麦农田中的单子叶杂草
D.油菜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传粉,可喷洒一定浓度2,4-D提高油菜产量 7.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部分是曲线X的趋势,一部分是曲线Y的趋势 B.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
t=N0λ,其中λ必须是大于1的定值 C.渔业生产中一般在曲线Y所示B点开始捕捞以保证持续高产 D.同一地区中不同种群因所处环境相同,K值也基本相近 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9.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形,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是增长型 B.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大 C.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但种群甲的增长率不一定比种群乙的高 D.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10.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
①由于某种原因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 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 目前种子数量为d,则n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A.400d×0.8n
B.0.8d×400 n
C.d×320 n
D.320d n
11.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另一
种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该生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甲图所示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B.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图乙中ab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C.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对应着乙图中的b点
D.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环境中的增长率,则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12.根据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某生物兴趣小组构建如图所示
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蝗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为N3 C.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其增长率大于0 D.蝗虫种群数量在b→c→d的变化是由其死亡率升高导致的
13.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志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 A.20只 B.15只 C.75只 D.45只
14.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mL ( )
A.5n×105
B.5n×106
C.8n×105
D.8n×106
15.下列属于原始合作关系实例的是( )
A.小丑鱼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又称海葵鱼,带毒刺的海葵保护小丑鱼,海葵则吃小丑鱼消化后的残渣
B.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可在更大
范围内获得食物
C.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肠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
D.织巢鸟将鸟巢安在胡蜂巢上方,以防止猛禽攻击雏鸟,织巢鸟与胡蜂相安无事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湖泊岸边及浅水区不同地段的各种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阳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光的穿透性、水体温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
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 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 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
16.17.18.
19.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应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 B.利用黑光灯诱捕方法可以调查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C.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0.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也可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而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21.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22.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 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图中d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 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D. 某有毒物质污染湖泊,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 23.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24.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 、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和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25.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且能量从生产者
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 g,需要消耗植物( )
A.1 125 g
B.1 600 g
C.2 000 g
D.6 500 g
26.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跳蝻、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釆用样方法
B. 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可釆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要适当放大 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B.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
C.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等的不同,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D.每平方米草地中狗尾草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
28.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
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29.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次生演替 B.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
C.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D.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说明该演替过程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30.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被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D.森林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31.(每空2分,共13分)某兴趣小组开展2,4-D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首先通过图1所示的方法取得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然后分别转入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 ℃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测得结果见图2。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4-D应溶解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中,以得到5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 (2)图2中,浓度为0.1 mg·L-1
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_ (填“舍弃”“修改”或“如实填写”)。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