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7No.62009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
刘琴,周世杰,杨红君,楚艳民,刘利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及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PBI),对906名湖南高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显著差异,同时又有显著相关。②不同子女性别在父母关爱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母亲关爱和父亲控制及鼓励自主上得分有显著差异,不同家长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爱因子上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并与父母文化程度、子女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子女数量;父母文化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9)06-0736-03
中图分类号:R395.6
AResearchontheParentingStylesofChineseCollegeStudents
LIUQin,ZHOUShi-jie,YANGHong-jun,CHUYan-min,LIULiTheSeco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etheparentalrearingstylesofChinesecollegestudents.Methods:906college
studentsinChangshawereassesedwiththePBI.Results:①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father’sparentingstylesandmother’s,andtherewa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father’sparentingstylesandmother’s.②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boy’sfathercareandgirl’s,differentparentaleducationanddifferenteconomicstatusfamilyhavedifferentparentalcare.Conclusion: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father’sparentingstylesandmother’sandparentingstyleswere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somefamilyfactors.
【Keywords】
Parentingstyles;Genderdifference;Children’snumber;Parentaleducation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和行为倾向,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其教育观念[1,2]。上世纪
人未报告;独生子女274人,非独生子女358人,217人未报告;大一46人,大二616人,大三145人,42人未报告;家庭经济为贫困的157人,温饱553人,较富裕71人,68人未报告;父亲文化为小学以下82人,初中239人,高中中专316人,大学以上147人,
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及父母
教养行为和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国外相关研究考察了家长的文化水平、民族、父母性别及子女性别等因素对教养方式的影响[3],国内虽然已有研究者提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主要受经济状况的影响[4,5],但对相关家庭因素缺乏详尽的探讨。本研究旨在具体探讨不同子女性别、家长性别、子女数量、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65人未报告;母亲文化为小学以下188人,初中162人,高中中专246人,大学以上92人,61人未报告。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
独生子女、城乡、家庭结构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1.2.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修订版[6,7]共23个
条目,4点评分,非常不符合0分,比较不符合1分,比较符合2分,非常符合3分。分为关爱、控制和鼓励自主三个维度。分母亲养育方式问卷(PBI-M)和父亲养育方式问卷(PBI-F)两个版本。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1
1.1
对象与方法
被试
在湖南三所高校发放问卷906份,获取有效问
卷849份,有效率为93.7%。被试年龄为17-23岁,平均年龄19.83±1.18岁。男生521人,女生303人,
2结果
25人未报告;城市来源420人,农村来源366人,63
通讯作者:周世杰
2.1父亲、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关系
2.1.1父亲、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相关分析
父亲、
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关爱、鼓励自主、控制都有显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卷第6期相关。见表1。2.1.2父亲、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
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是很显著的,子女一致,母亲关爱和控制都显著高于父亲,只有父亲鼓励自主显著高于母亲鼓励自主。见表2。
表1
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的相关(r)
注:*P<0.05,**P<0.01;MF1=母亲关爱,MF2=母亲鼓励自主,MF3=母亲控制,FF1=父亲关爱,FF2=父亲鼓励自主,FF3=父亲控制
表2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x±s)
2.2不同组别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2.2.1性别、是否独生以及城乡比较
在父母教养
方式的关爱、鼓励自主、控制因子上,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和独生与否在父亲鼓励自主维度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单纯主要效果检验显示,独生儿子的父亲鼓励自主显著高于非独生儿子(F=6.89,
P=0.009),其它变量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另外,女
生的父亲关爱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母亲关爱、母亲控制以及父亲控制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2.2.2
家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其它家庭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中,只有母亲关爱的差异
显著(F=3.240,P=0.04),事后检验结果显示较富裕家庭(25.86±4.57)里的母亲关爱显著高于贫困家庭
(24.02±4.80)。不同的家庭结构中,父亲关爱和父亲鼓励自主有显著差异(F=3.66,P=0.012;F=2.816,P=0.038),双亲抚养家庭(21.58±5.67)的父亲关爱显著高于父母再婚抚养(15.70±3.83),寄养的父亲鼓励自主(16.00±1.00)显著高于父母再婚抚养的父亲鼓励自主(9.50±3.41)。不同的父母文化程度都只有父母的关爱有显著差异(F=6.437,P=0.000;F=11.097,P=0.000),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的父亲关爱(22.71±5.67)显著高于初中(21.03±5.60)和小学以下(19.48±5.80),高中中专的父亲关爱(21.70±5.63)显著高于小学以下(19.48±5.80),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的母亲关爱(26.05±4.85)显著高
·737
·于高中中专(24.55±5.09)、初中(24.04±5.10)、小学以
下(22.12±5.46)的母亲关爱。
表3
不同子女性别、数量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比较
3讨论
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的关爱与鼓励自主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而关爱、鼓励自主均与控制呈显著负相关,显示大多数家庭的父亲与母亲采用的教养风格较一致,越多采用温暖理解、关爱等教养方式的父母就相对控制、干涉较少。另外,在关爱、鼓励自主与控制因子上的父亲与母亲得分均呈现显著正相
关,表明大学生父母亲采用的教养风格比较一致。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母亲关爱和控制显著高于父亲,而父亲鼓励自主显著高于母亲,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3]。这可能由于父亲、母亲与子女交往风格不同有关,母亲更多卷入对子女生活的照料,对子女管得更多更细,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更多的体现在影响子女社会化发展以及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上。也可能与社会上对父亲和母亲的刻板印象有关,认为母亲比较善于沟通,更有亲和力而父亲则是更多承担家庭经济责任且严肃的。
不同组间比较显示,子女的性别差异仅仅在父亲关爱一项上有意义,女生报告的父亲关爱显著高于男生,这与许多社会上的通俗观点一致,许多父亲对女儿给予更多的宠爱,或女孩子能更多体验到细腻的情感。而子女的性别在控制和鼓励自主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与许多国内研究报告的父母对儿子的严格控制和鼓励自主显著高于对女儿的控制和鼓励其独立自主不太一致[10],可能与当前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变化有关,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上有了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和更高的地位,父母对女儿发展和独立有了越来越多的鼓励和期待而不再是仅仅认为“男儿当自强”,因而对女儿有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鼓励、期待。
对其它家庭因素影响分析的结果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于父母是否更多地采取
··738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7No.62009
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一定影响。方差分析也显示不同的母亲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在母亲关爱因子上有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越高,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父母对子女更倾向于给予于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信任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他们对于惩罚和拒绝否认等消极方式的运用极为慎重。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9-10],预示家庭软环境和硬环境越好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倾向于更积极。
与通俗的观点一致的是独生子女的母亲关爱、父亲控制和母亲控制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子女性别与是否独生在父亲鼓励自主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独生儿子比非独生儿子报告更多的鼓励自主,这或许与父母卷入教育和照顾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有关。
有意思的是不同家庭结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寄养子女报告的父亲鼓励自主显著高于父母再婚抚养的子女,与有的研究报告的许多寄养在直系亲属家庭得到的照顾质量比较高相吻合,双亲抚养家庭的父亲关爱显著高于再婚家庭,其余不同家庭结构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与一些研究不太一致[12],或许是样本量过于悬殊,双亲抚养743人,单亲抚养30人,而寄养和父母再婚抚养分别为3、
样本数太小,在不同家庭结构以及不同民族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123
罗红玲.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研究综述.文教论坛,2007,2:43-44
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4-15
DanielTLS.Perceivedparentalcontrolandparent-childerelationalqualitiesinChineseadolescentsinHongKong.JournalofPsychology,132,527-537
456
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27-28
张志群,郭兰婷.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5:59-60
杨红君,楚艳民,刘利,等.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34-436
7楚艳民,周世杰,杨红君,等.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因素结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7(5):544-5468
ShekDTL.Parentingcharacteristicsandadolescentpsycho-logicalwell-being:AlongitudinalstudyinaChinese
context.Genetic,Social,and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1999,125:27-44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5:267-277
10人。
总的来说,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显著相关,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的父母性别、父母文化和家庭经济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影响,尤其表现在是否采用温暖、细心关爱的积极方式上,子女的数量与性别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一定影响。另外,鉴于个别变量的
(上接第735页)
9
10马玲堂,等.中学生家庭环境调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1998,5:285-286
11SmetanaJG.Parentingstylesandconceptionsofparental-authorityduringadolescence.ChildDevelopment,1995,66:299-316
(收稿日期:2009-04-10)
thecenterforepidemiologicstudiesdepressionscaleforchildren.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1990,131(3):538-551
14AsherSR,HymelS,RenshawPD.LonelinessinChildren.
ChildrenDevelopment,1984,55(4):1456-1464
15RosenbergM.Societyandtheadolescentself-image.
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5
16蔺秀云.压力、认知评价对有偿献血HIVAIDS患者情绪
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王建平,蔺秀云,屈文妍,等.有偿献血HIV感染者的情
绪障碍.心理学报,2005,37(1):106-112
11ErickON,SimiyuW,JensAH.Changingpatternsoforphan
careduetotheHIVepidemicinwesternKenya.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03,57:301-311
12方晓义,李晓铭,董奇.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77-80
13FendrichM,WeissmanMM,WarnerV.Screeningfor
depressivedisorderinchildrenandadolescents:Validating
(收稿日期:2009-05-20)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