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台江苗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特征及传承
作者:王萱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蓝靛染布是台江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它来源于台江苗族先民独特的生活积累和历史文化,是苗族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思想的载体,涵盖了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台江苗族蓝靛染布手工艺也面临着市场化发展的困境,甚至有失传的危险。 关键词:蓝染 传统手工艺 民俗文化
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在唐代隸属于应州的陁隆县,宋、元、明、清为“化外生苗地”,以苗族人口居多,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境内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台江苗族传统的蓝染手工艺是苗族服饰的集大成者。在古代台江的每一个苗族家庭里,都种蓝草、用蓝染、会蓝染。蓝染见证苗族人的生活历程,是苗族一部活的史书,然而时过境迁,台江传统的蓝染手工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既有新时代带来的挑战,也有其历史遗留的问题。
“贵州种植蓝草并用以染色已有一定的历史。《黎平府志》载有蓝靛的制作方法:‘蓝靛名蓝草,黎郡有两种,大叶者如芥,细叶者如槐。九月、十月间割叶入靛地,水浸三日,蓝草尽出,投入生石灰,则满地颜色皆收入灰内,以带紫色者为上’,用蓝靛制作染料一直沿用至今”[1]。台江境内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生长繁茂,盛产用于染色的蓝草,可就地取材制作服装等生活用品,蓝染的布料色彩柔美、淡雅清香。
每年端午时节,台江苗民收割的新鲜蓝草浸泡于大水缸内,浸泡时长一周左右,待蓝草叶茎渐腐烂而稀释出青蓝色素水,再使自家制的抄网捞取腐烂的蓝草残物,并取适量石灰石与些许蓝靛水搅拌均匀,再倒入原大水缸内,反复搅拌捣制至色素融合。历时两至三天后,靛凝结沉淀缸底,只需倒掉废水,保留缸底靛原料,彻底过滤掉蓝靛表层的红晕色水,蓝染原料提取工序就算初步完成,每一滴成功制成的染液,都进浸润着工匠的心血。蓝色有种沉着稳重之感,符合苗族人追求平淡自由和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蓝染成色的布料最终以染成的黑红色调为最佳,代表着温柔、沉静、内敛的心性。
蓝染手工艺制作工序和工具方法极为繁杂,但台江苗族先民在繁杂的工序中创造属于民族独特的美,蓝染每一道工序皆艺术,处处展现苗族民族精神品质与追求。蓝染的制作过程分为“种蓝、采蓝、制靛、建缸、染色”等,每道繁琐工序皆有所讲究,种蓝和采蓝需在特定的时间完成,制靛、建缸调制染液到染布综合考虑外部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染色多次往返于调制浸染、清洗和晾干之间纯手工制作,机械工序无法代劳,以追求精美、健康、民族特色为目标,打上健康、天然的标志是蓝染手工艺显著的特性之一,从中显现出苗族人的坚韧品格和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