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教学设计
建水六中 曹菊
一、教学目标:
1、解读《考试标准》,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 2、点拨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讲练结合,以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考纲解读
①分析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II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5分。 (二)知识储备
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a忧国忧民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b建功立业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曹操《龟虽寿》 c思乡怀人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 d依依惜别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e寄情山水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f昔盛今衰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g仕途失意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h青春易逝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a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 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借代、
1
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倒装(倒文)…… c表现手法:起兴、渲染、烘托(衬托)、白描、抑扬、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讽今、想象与联想、…… 3、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a意象:诗人在诗歌中选取的融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即诗歌中涉及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b意境: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c意境赏析常见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生机勃勃、雄浑壮阔、虚幻飘渺、富丽堂皇、繁华热闹…… (三)方法指津
1、把诗歌“泡开”——用白话把诗歌翻译或描述出来。
2、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 a必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总是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如季节、时间、景物、事件、地点、情绪、体裁、内容等。 如:《暮江吟》《宿建德江》《山居秋暝》《越中览古》《出塞》《登鹳雀楼》《过华清宫》《听蜀僧濬弹琴》《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
b必看作者: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的风格个性及人生遭遇理解分析诗歌。
如:盛唐的李白豪放飘逸,安史之乱的杜甫忧国忧民,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保家卫国,归隐的陶潜,亡国的李煜,被贬的苏轼,流连青楼的柳永,婚姻美满及夫亡家破的李清照……
c必看意象:诗歌的意象总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并借由人们的审美习惯形成了特定的象征含意。
如:雄关、沧海、大江、长风——豪情壮志
大漠、古道、落日、冷雨——孤独惆怅 长亭、灞桥、杨柳、兰舟——依依惜别 春日、清涧、泉溪、花草——闲情逸致 雎鸠、鸳鸯、蝴蝶、鹊桥——伴侣爱恋 南山、禅寺、暮鼓、三径——隐逸情怀 松、竹、梅、兰、菊、玉——高洁情操
d必看名句:注意倒装句和不完全句,抓关键句,抓诗眼。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眼(关键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数量词、叠韵词、拟声词、词性活用词……
e必看注释:诗歌下的注释要么降低难度、破解难点,要么提示背景、给予暗示。 如:(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 f必看题干:题干分提示语和提问语,理解提示语,看清提问语,有针对性地作答,忌答非所问。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套用表达程式,答题规范准确。
诗人通过 景物组成了一幅 的画卷,从中寄托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起到了 的表达效果。
第2课时
(四)考题示例 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人登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根据首、颔两联展开想象,简要描绘。 2、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请根据诗意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
诗中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物境,以“急”“高”“哀”“清”“白”“回”六个字分别加以形象,组成画面:猎猎秋风,高远的天空,老猿在悲鸣;水落石出,水清沙白,苍劲的秋风中,孤鸟在吃力的盘旋。再近看落叶萧萧,黄叶满地;远观滔滔江水,滚滚东逝。写出了夔州秋景的壮阔与悲凉,既含有无边的悲意,有蕴有不尽的悲愤,为全诗渲染了悲凉凄切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联写杜甫晚年多病客居他乡,独自登台赋诗,生命的苍凉感与秋的萧杀浑然融为一体,更能衬托出诗人无尽的悲凉,生命将尽,事业无成。诗人将悲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恰当的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悲壮苍凉、雄浑阔大意境。是以哀景写哀情的典型。 (五)小试身手 【例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3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此诗通过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绘出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1、通过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突出秋夜幽寂清冷的特征。
2、表达了诗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六)实战演练 (09全国卷2)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表现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七)课堂小结 诗歌“六必看”: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意象把握情感,从诗句找到依据, 从注释破解难点,从题干得到启示。 (八)课后作业
请用学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完成《考试说明》P68~72的练习。
4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建水六中 曹菊
本堂课是我在高32届会考语文复习中诗歌鉴赏专题的第一堂课。通过这堂课,我想既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完成会考古诗鉴赏题目,又能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本堂课的特色具体表现为: 1、课件精美,内容丰富。
授课思路的反复斟酌,典型诗歌的精心甄选,甚至每一幅配图的耐心搜索,力求让学生目视其图,口吟其诗,身临其境,让学生沉浸在古诗的意境、尽享诗意的甘醇。
2、方法指津,答题规范。
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这是学生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我力求让学生将其变成自觉行动,即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解答试题方面,我仍坚持规范准确,给出了答题的表达程式,要求学生牢记并灵活套用,这对应试答题有着重要意义。
3、师生互动,气氛活跃。
在“知识储备”环节,我引领学生一边回忆以往学过的诗歌内容,一边齐声背诵脍炙人口的名句,并不时加入自己充满激情的精当点评,学生也都全情投入积极参与;在“方法指津”环节,学生对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含意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个人抢答使得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反观这一堂课,心中也有一些遗憾: 1、内容庞杂,重点不突出。
短短40分钟,要解读《考试标准》,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要明确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答题模式,要讲练结合,以数首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也真难为我了。所以,似乎处处都是重点,而每一处都未能充分发挥;觉得每一块都很有必要,每一块都应该加强,可是时间不够。从一堂完整的课来说,这的确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我觉得,把本节课放到会考古诗鉴赏乃至整个高考古诗鉴赏来看,其功用实在是不容低估。我没有刻意去压缩、删减内容,我愿意展示一种常态课,一种系统的、长期的、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常态课。
2、拓展过宽,主线受干扰。
作为诗歌鉴赏的第一堂课,学生到底已经具备了哪些鉴赏知识,我的心中是没底的。于是在“知识储备”模块占用了太多时间进行梳理,导致重点内容“方法指津”完成之后下课时间已到,“小试身手”及“实战演练”等练习、巩固的环节只得留待第2课时完成。当堂练习巩固,当堂验收,这也是教研组听课老师给我提出的最大建议。
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一直还在路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