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教版讲义与习题解析
第1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1.1 复习笔记
一、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总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内容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 ①哲学与常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常识,上升为哲学。 ②哲学与宗教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哲学则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③哲学与艺术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哲学是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④哲学与科学
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哲学自身。 2世界观与人生观 (1)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2)人生观的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3)人生观问题的根源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 ①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②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③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深化了人对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4)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人们的生活内在的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②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5)人生观的地位与作用
①人生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肩负着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 ②人类的历史发展,在每个时代都会提出新的人生观问题。人对世界关系的性质与状态,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的。 3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哲学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
(1)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实质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即“本体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但回答本体论问题又不能离开认识论,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缺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4)人们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认识,同人类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密不可分。 2哲学的基本派别
依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理论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b.主要缺陷是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c.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猜测”的性质。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a.它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b.它自觉地提出和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
c.其局限性在于将一切现象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唯心主义哲学
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 a.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②唯心主义存在的社会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重要的社会根源。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前提的反映论的可知论,即认为人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
②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是以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为前提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认为存在同一于思维,用精神的本原性来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可知论;
③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作出否定回答的哲学理论,都属于不可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