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必修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一般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模块学习要求》 1.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补充说明 物质分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并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 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类。 1.2 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1.3 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1 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2.2 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而对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等不作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研究物质间反应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本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这种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重点是能根据物质的组
- 1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初步体验物质分类的应用。以初中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对常见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初步建立用分类的观点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二)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对于教材提出的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的9种分散系,学生利用初中常用的感性认识来分类已经不能达到目的,因而上升到了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这样的理性认识来进行分类,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了解胶体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胶体,了解胶体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胶体的性质去解释实验中和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中要把握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难点为: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的第一节突出了“简单分类法”作为一种科学学习方法在化学科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间内在联系及其变化的规律。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把分散系和胶体的学习放在了简单分类法的学习之后,使学生不仅能对已学过的物质及变化进行分类,而且还可以运用分类法来研究新的概念——分散系,引入胶体的概念。在知识难度上由低到高,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胶体的认识,教材通过“科学探究”重点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将胶体的其他性质放入“科学视野”。整个学习过程,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方法到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接受,同时也为本章后续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关系上来看,前半部分属于分类法学习,后半部分属于分类法应用。重点、难点比例适当,主干线索明确。在学习简单分类法时,复习了学生对初中常见物质性质及其
- 2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变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交叉分类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对象,标准不同,所属类别也会不同,但是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在学习分散系时,既有对微观结构的研究,也有对宏观性质的研究,使学生对分散系和胶体这两个新概念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维。对非重点知识和拓展性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总之,简单分类法的学习既体现了物质世界必然存在内在联系,又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分散系和胶体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既有亲近感又可以开阔眼界。
在知识的深广度把握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的区别,正确把握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必修1模块的标准进行教学。习惯于原大纲教材的教师要注意弄清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上的变化,要注意删改繁、难、偏、旧的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课时本已出现冲突的情况下,不能在教学要求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适当地引申和挖掘、提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重引导和渗透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和学习的乐趣。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自己的体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时安排
具体学时分配,可以结合教学设计的特点将两部分内容合理地分为两学时完成。第一学时完成简单分类法和分散系的教学,第二学时完成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学资源建议
1、完成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时,我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法、分析对比法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我使用的是powerpoint和flash并用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方法,其中flash在微观展示胶体粒子的具体运动,能够更好的解释胶体丁达尔现象。建议利用好课本上的“科学探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以学生实验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动手能力。
2、在分散系及其分类的学习前,建议教师提前给出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去查阅资料,然后将本组的收获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此类题目不宜过大、过深,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胶体有那些,常见胶体的性质及用途,胶体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的图片、文字、媒体等信息拉近学生和胶体认识的距离,同时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3、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分组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考与交流和习题,在此基础上完善和编写一些习题,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加强本节与
- 3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本章后两节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应用简单分类法并能主动利用简单分类法这种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重点、难点比例适当,主干线索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分类法”在全章教学中的主线作用,更要利用好这根主线帮助学生完成后两节-----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处理本节内容时除了按教学目标完成本节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情景为后两节内容做好铺垫和联系。
1.在引入时和上一章的知识联系,让学生从实验室中常见的物质入手介绍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2.在处理书上图2-3内容时,建议在化合物下一级概念时补充上“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一级概念,使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常见有机物有所回忆,同时为下一节的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扫除部分障碍。同时在酸、碱、盐概念下加入“可溶及难溶”一级分类,使学生对初中所学的溶解性知识有所回忆,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学习打好基础。
3.完成实践活动3的习题后给出学生以下例题:
化学反应 非离非氧氧子离化所留内容由学生在学习后两节之后完成填写。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各举一些实例复习初中所学化反子反反应反应应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打好基础。 4.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后,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⑴⑵⑷⑹⑺
⑶ ⑸
⑻
总结四种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5.科学探究内容该成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动手能力。 化合反应 6.有能力的学生要阅读科学视野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 - 4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六、课堂评价建议
(一)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建议用纸笔作业评价。
例如,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可选用下列题目:
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浊液、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 A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 是不是一种稳重的体系 C 会不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D 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不适宜在本节出现的习题: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下列物质,不会产生沉淀的是( ) A 氢氧化钠 B 硅酸胶体 C 盐酸溶液 D 蔗糖溶液
(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分散系及其分类”自主学习活动表现评价表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自学主题
评价结果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A 1.是否进行明确分工? 2.活动步骤是否清晰? 3.每一步活动目的是否明确?能否达到预期活动设计 要求? 4.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1.小组成员能否按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搜集资料收集与整理 相关资料? 2.能否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主题? 1.能否对所选主题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交流与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B C 备注 - 5 -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