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25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利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困难,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坚定实施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继续推进“五区”建设,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分别跨过千亿和百亿大关,达到1145.3亿元和114.4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4.3亿元,增长27.3%。“双百亿”工程引领工业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40.7亿元,增长44.3%。农牧业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105亿斤,增长4.9%;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652万头只,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51户,实现销售收入211.1亿元,增长31.5%。旅游接待游客1165万人次,增长19%;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73亿元,增长21%。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3.9亿元,增长18.9%。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顺利推进,中蒙跨境合作区取得积极进展,进出口总额完成25.7亿美元,增长10.3%;引进到位资金591亿元,增长18.7%;实际利用外资9729万美元,增长15%。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投资和项目为引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工业投资426.5亿元,增长17.1%;农牧业产业化投资46.06亿元,增长54%;城市建设投资192.2亿元,增长51%;社会事业投资70.88亿元,增长36.7%。投资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6
42.138.3演进为18.744.536.8。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实现1004.1亿元和103.6亿元,分别增长43.2%和56.8%;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岭东工业园区产值分别超百亿元,华能呼伦贝尔能源开发公司产值超百亿元。农牧业产业化带动种养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蓬勃兴起,玉米加工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区牲畜存栏1174万头只,占全市牲畜总数的71%。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三)民生社会事业得到显著加强。民生投入达到114.8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45%。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142元和7643元,分别增长15.4%和21.4%。全面落实新一轮就业组合政策,12.6万人实现就业,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8%以内。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扎实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8.8万人,城镇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达到1443元/月。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达到282元和154元。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爱心家园老年公寓和老年康复养护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34%。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62143户,完成投资35.79亿元,其中森工和农垦分别开工27569户和2663户,林区和垦区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当年实现11万人脱贫,莫旗和鄂伦春旗正式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发放农牧民补贴资金24.1亿元,农牧民人均达到2629.6元。落实国家个人所得税调整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5390万元。提高了个体工商户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共减免税收410万元。承诺的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跨年度的22项公共公益工程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呼伦贝尔学院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蒙中医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五张文化名片”影响力持续扩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8%和93.9%。计划生育工作完成控制性指标。统计、供销、体育、质监、人防、气象、工会、地震、残联、档案史志、红十字会、妇女儿童、外事等工作都有新进展。
(四)生态环境和发展条件持续改善。认真落实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发放草原补奖资金4.84亿元。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和退耕还林等工程,重点推进沙区综合治理,治理沙地109.23万亩。公路建设投资64.21亿元,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达到20336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60.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79公里。阿荣旗——扎兰
2
屯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满洲里——新右旗铁路获自治区批复。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根河通用机场正式通航。水利重点项目开工106个,完成投资10亿元;红花尔基水利枢纽投入使用;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0.78万人和9.45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电网项目开工86项,完成投资15亿元。城市建设项目开工714个。中心城新区河东部分建设全面启动,2.2平方公里中心文化区建设进展顺利。扎兰屯、牙克石等地区的新城区建设开始启动。 (五)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坚持社会稳定为第一责任,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应对境外敌对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关停违规矿山、限期整改不达标企业,打造绿色生态矿山;开展征占用林地、草原和乱开滥垦草原清理整顿等工作,积极排查和化解各种矛盾,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物价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9%,全年没有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信访积案,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大信访、大调解格局基本形成。推进社区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得到加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办理议案1件、建议153件、提案240件。加强审计监督和普法教育,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双拥和边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呼伦贝尔市和满洲里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成功承办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现场会和全国牧区工作会议。
(六)改革重组取得重大突破。积极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发展主体。整合岭西四个工业园区,组建了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国家大兴水利机遇,成立了水务投资公司。充实壮大城市投资公司,推进了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海拉尔农垦集团和大兴安岭农垦集团进行重组,组建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为打造农工商一体化企业航母奠定了基础。森工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为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恢复苏木乡镇建制27个,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推进土地草牧场有序流转,全年流转土地325万亩、草场90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积极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事业单位和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七)深入研究落实国家政策。抢抓国家支持地方发展政策密集出台的良好机遇,努力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针对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深入研究,分解梳理出了17大类260个具体项目,组建项目班子,制定节点规划,实施专项推进。抢抓政策机遇的共识已经形成,政策效应将联动显现。
3
呼伦贝尔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