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三国鼎立 学科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2016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课是人教版2016年新教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人立与民族交融第一课内容。它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讲述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揭开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序幕同,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的教学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三国时期是中国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时期,是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交融时期。从这一意义上说,学好本课作用重大。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阅读《三国演义》片断,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 知识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辩证的思维能力。 在区别历史真实人物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对三国历史故事兴趣浓厚,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学习过“三顾茅庐”的故事。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预习作业:阅读课文并查找与三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导入:三国漫画图片滚动展示(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烘托气氛) 设问:你知道有哪些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官渡之战 投影出示:曹操《蒿里行》 学生朗读并体会。 师:1.这首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3.你愿意生活在这一时代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曹操诗歌引出东汉时的情景,并进而让学生体验出这一时代的动荡、萧条,人民渴望结束战争,统一是人民所愿。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师:1、请同学们观察地图,你觉得谁最有实力统一北方? 2、谁最后完成北方统一大业? 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曹操势力逐渐壮大的原因?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师生共同探究。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经济:实行屯田 动态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 教师对战争过程进行概述。学生听讲并找出战争的交战时间、交战双方、地点、结果和影响。 探究一:你能说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曹操:兵力只有三四万。但他能谋善断,善于采纳部下建议。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但轻视曹操,为人傲慢,不听劝告,错失战机。 动态演示:《200年官渡之战结束后形势图》 使学生明确:官渡之战历史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地图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文本“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过渡)出示:曹操诗《龟虽寿》片断。 问题:诗中“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 设计意图:由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自然引入第二目“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出示:《赤壁战前形势图》 学生看图并指出,曹操南下统一全国面临的主要对手? 出示图片《三顾茅庐》,学生看图猜成语,并请一学生讲述这一典故。 出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教师对战争经过进行描述。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片断,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明确战争的主要要素。 出示:《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 历史作用: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对比表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