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
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这就意味着新的基础教
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是有理想、有情
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育。这种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可以使
学生逐渐形成本体意识、主体意识、个体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本,
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学生的收益和困惑,装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 3 章第 2 节的内容,主要
包括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探索历程、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 DNA 结构、DNA 复制以及 DNA
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
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 DNA 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
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内容的深化, 地位上看,它是之前所学内容《核酸》《
更是接下来遗传与变异核心内容《DNA 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以及选修
《DNA 技术》《基因工程》的基础。因此,DNA 分子结构在高中生物以及整个生物学科
领域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内容上看,本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丰富的生物学史。DNA 分子结构发
现的历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二是涉及到了学科交叉。DNA 分子结构的发现是物
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科交叉是当今学术界一大热点,因此学
科交叉思想的渗透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意科学史
的学习”以及”学科间的联系”。这两点在本节内容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
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
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
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
当的引导。
2
四、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目标1. 识记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类、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 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 2. 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模型方 1. 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1. 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 值观 2.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DNA 分子啥 UN 个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DNA 分子啥 UN 个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