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B. 重农抑商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 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 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C. 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3、董仲舒说:天是有意志的,君主是天的代表者。当君主的行为出现一些异常,或者是违背了天的本意,天就会以一些异常的天象来表达惩戒。如果是统治比较得当,则天也会显示一些祥瑞表示嘉奖,因此君主应当勤勉行政。董仲舒的这一观点( )

A. 树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反映了儒学的教化功能

B. 突出了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 D. 弘扬了儒学的封建神学理念

4、汉初的儒学思想家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持点的新儒学体系,关于新儒学,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治国理念,解决了汉初土地兼并的问题。 B. 新儒学为士统治提供治国理念,稳固了汉初郡国并行的政治局面。 C.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理想的意识形态,稳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新儒学封建统治找到了较理想的意识形态,稳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5、《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秦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理论基础是( )

A. 以农立国理念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天人合一思想

D. 三纲五常准则

6、汉初陆贾认为:“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灾异。蝮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这一思想( )

A. 推动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C. 说明政事受环境的影响

B. 反映了当时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D. 迎合了汉初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

1

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8、《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9、下图内容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观点。据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 )

A. 董仲舒

B. 程颐

C. 朱熹

D. 王夫之

10、董仲舒因君权不受约束而深感不安,后期闭门著书立说,作品《士不遇赋》表达了其在“不遇”的境遇下坚守儒者本色。董仲舒“不遇”可以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时代大儒的顺势而为

B.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D. 天人感应思想的淡化

11、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一修补( )

A. 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削弱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 C. 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 D. 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

2

1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C. 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D. 人民起义的推动

13、顾炎武说:“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此言论实际上批判了( )

A. 程朱理学

C. 黄宗羲等人的新儒学

B. 民主启蒙思想 D. 李贽的思想

14、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他是(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15、某论文列出了一下主要参考书目:李威熊《中因经学发展史论》、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最可能是( )

A. 王阳明的《知行录》 C. 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B. 李贽的《焚书》 D. 魏源的《海国图志》

16、宋期初年,士大夫往往不露圭角(比喻才干不外露);士人也多“奔竞者”(为名义而奔走竞争)。但到庆历年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登上政坛,风气大变。士大夫和士人“靡然知所宗向,气节风谊,凛凛可观”。范仲淹还提出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材料反映宋朝中期

A. 士大夫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 C. 士人群体注重强化社会责任感

B. 士大夫和士人注重个人名义 D. 范仲淹、欧阳修等注重个人修养

1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理学

A. 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 B.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压抑了人性 C. 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 D. 将儒、佛、道思想糅合

18、两宋时期的监本书(国子监刻书)多达110种,其中有儒家经典“十三经”,大部类书《太平御览》,老子《道德经》等书……大部分的图书,多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

3

以刊印,如明代“十七史”、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该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儒家经典著作备受社会推崇 C. 民间刻书内容受到官方制约

B. 政府对官刻文化的重要影响 D.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亟待宣传

19、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C.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 糅合佛道,自成体系

20、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人与圣人,形质无异,岂学之不可至耶?”“(圣人)大抵须是自强不息,(人)将来涵养成就到圣人田地,自然气貌改变。”材料反映出宋代理学

A. 强调“人”的自主性 C. 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B. 推崇“格物致知”思想 D. 否定“君权神授”理论

2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全新的创造”是指

A. 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强调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22、王守仁主张“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是进一步发挥了儒家( )

A. “仁”的思想

B. “礼”的学说 C. 德政思想

D. 民本思想

23、王阳明被贬至贵州修文期间,重新思考孔孟之道,研究朱熹的理学,写成《五经臆说》。史书载:“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亊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在此强调

A. 龙场悟道主要原因在于政治上受贬谪 B. 龙场悟道的精要在于“格物致知” C. 龙场悟道后正式成立心学学派

D. 龙场悟道的核心在于“心即道”“致良知”

24、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阳明

4

A. 强调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C. 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B. 主张知行合一 D. 认为人性本善

25、古代有位思想家提出“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根据材料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李贽

C. 朱熹

D. 王阳明

26、儒家思想蕴含着许多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由此,推断他提出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无“善治”的原因。

5

(4)上述材料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哪些借鉴? 答案:

1-5ADBCB 6-10AABAA 11-15CAADC 16-20CBBCA 21-25DADCB 26(1)关键:诚信或取信于民。理念: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原因:君主专制;废除丞相。 (4)借鉴:德治、自省、民主。

6

高中历史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B.重农抑商D.重视道德与人伦2、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h47g86xtc44p5c1cp2i5zpak1cssx00db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