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电影学院 张聪
纪录片创作是电影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我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开设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第四学期1-18周,周学时为4学时,共计 72学时,4学分。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1.学生文化基础差,主动学习热情不强
由于本专业属艺术类专业,学生高考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差。另外,学生进入大学后,脱离了高中时家长和老师的全程监管,情绪上出现波动,主动学习的欲望偏低。
2.学时多,课程分布分散,不利于统一指导
根据《长春光华学院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授课时间为1-18周,每周4学时,这样的时间跨度较长。尤其在进入实践环节过程之后,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分身乏术,不利于整体的指导和监控,导致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之后,学习状态下降,学习效果不好。
3.硬件设施配套不齐,学生创作受限
由于电影学院成立时间较短,行业发展迅速,学生人数众多,在分组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摄像机、机房不能够,每个小组人数较多,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由于学生自身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参加实践,或者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4.课程本身天资不足,出现问题较多
问及以前上过这门课的学生,普遍反映:“纪录片太过陈旧”或“与之前所学知识重复”等。由于纪录片创作实践性太强,实践性与实践环境过于疏远。由于纪录片创作课程开设实践比较晚,是基于摄像、剪辑、剧本创作等课程结束之后的综合训练。涉及“综合”二字,对于学生来讲就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甚至包括很多教学体系之外的内容,例如: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往往在诸多要求之下,纪录片创作流于形式,学生真正从创作的过程中感知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较少。 (二)课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纪录片创作课程作为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属于综合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重点课程,整合过去三个学期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本门课程实行课改,有助于对学生整合过去所学知识,开拓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方式与思路。由于本专业大多数课程培养目标都与此门课程接近,所以对于本专业整体的课改提出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学情分析
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为艺术考生,文化基础差,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和学习热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不强,缺乏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改革
1.个案分析深入浅出,打好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利用案例分析法,个案分析深入浅出。在我的课堂上,案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内外一些纪录片,从选题到拍摄,再到后期进行剖析讲解,使学生更加立体的学习到理论知识。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人类星球》、《动物世界》等等。另一种是之前学生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为讲述的案例。通过他们的影片主要让学生寻找创作灵感,并认识到在创作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出现,并给予解决方式。
2.抛砖引玉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
课堂讨论主要是采取提问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案例让学生更能轻松地去结合理论知识把握重点。与此同时,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中,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见解进行阐述,并相互之间积极讨论,从一个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到由教到学、由讲向导、由被动变主动的转化。在笔者的课堂模式中,除了讲授、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外,对于学生的“独思”能力的培养也做足了功夫,这体现在课堂之中就是所谓的让学生在创作结束之后,对于自己的影片做出一个总结,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而与此同时,其他小组同学将通过“互评”的方式传达出他们个体的想法,参与讲述,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改变了讲述的本来形态与方向,因为学生在看待同一事物时往往是站在同一高度之上,这样的评价更加容易且直接,易被学生接受。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学生也会加深自我认识,甚至于对于类似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能够上升到另一个层次,这也是学生自律,提高上课效率的有效途径。
3.学以致用实践当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创作来讲,技术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为此,在教案中经常会出现关于纪录片创作的知识点有拍摄技巧、构图、光影、叙事结构、线索、细节抓取、解说词创作、蒙太奇应用等等,这也是在笔者课堂的拍摄采访和后期创作两步骤中缺一不可的知识点。大部分课堂都会将这些知识点理论化,死搬硬套地讲述完整,忽略掉了《纪录片创作》课程中的“创作”二字,然而创作是一种基于独立思考,需要具有知性的判断力和表现力才能达到的一种实践能力。在大学中,很多人强调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很少涉
及与自己沟通认知的能力,教会他们的只有表层的技术知识,很少深究到独立思考阶段上,纪录片是一种“人”的艺术,是对其的认知和情绪,它并不是像学生所理解的那样是对现实的复制,它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再现,与此同时,里面贯穿了一种较为特殊的世界观,因此它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艺术的加工创作。19世纪末的摄影大师亨利·皮奇·罗宾逊在他那本《图片摄影要素》中所言:“一个场景既可能、也应该被真实地再现,但是与每个过路人注意到的现实相比,某些艺术家能够看到和再现更多更不寻常的真实。”———这种能够看见“更多、更不寻常的真实”的能力,便是纪录片创作课程需要大家做到的凌驾于纪录片简单技术之上的能力。
因此,在给学生讲授一些简单的技术知识时,并不能一味地只谈理论,需要让他自己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分析,比如对一个场景,从多角度拍摄,回来剪辑时选择更好的角度,然后进行思考论证,如此才会有所收获,而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生景别有哪些应用,细节如何抓取,光影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讲授与短剧创作有何异议呢?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多元化人才,课堂更应该像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教师只是导演,学生自身才是演员。因此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更为开放式的思路,适当增加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推动教学理念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根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艺术类教学的特色。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设定为PBL模式。
“基于项目的学习”即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PBL 最早是在西方盛行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PBL 强调学习是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说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PBL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PBL 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中,PBL的模式应用还较少,探索也比较少。本文作者将 PBL 学习模式尝试性地应用到了“纪录片创作”的课程教学中。
(三)教改的实施方法与路线
1.教改的实施方法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理念,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通常其流程或曰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实施、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5个基本步骤(见图1)。
图1 PBL实施步骤
2.教改路线设计 阶段 1 项目 论研究 2 2. 纪录片发展阐述 3. 纪录片类型分析 具体项目及任务 经典纪录片理1. 纪录片本体的研究 确定项目 制定计划
活动评价 国内外经典纪录片作品解读 活动探讨 经典纪录片技1.法解读 2. 经典纪录片栏目解读 3. 学生作品分析 3 纪录片作品创1. 纪录片的选题与策划 作 成果交流 2. 纪录片的拍摄 3. 纪录片的剪辑 1. 学生自评作品 2. 期末理论考试 4
自评与考核
(四)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
1.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先行准备工作。 2.改革考核方式,将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
三、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期末一张卷”的单一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改革。采取多点式、多方式的考核模式,侧重考过程和考能力,具体考核方式为“343”模式。
3为出勤考核(总成绩30%);
4纪录片作品成绩,根据作品质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总成绩40%) 3期末考试成绩,根据试卷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总成绩30%)。
四、教学手段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本课程课改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采用创新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如文献法、讨论法、问卷法、对象法、数据统计法,利用图书馆文献。网络资源,完成对于课件的准备和制作。
通过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于对本课程整体的教改设计,对课改效果和作用起到辅助作用。
五、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一)课改的重点
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手段的丰富与提升,是本门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考核方式“343”的改革,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技术型复合人才成功对接。
(二)课改的难点
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和创新型思维,如何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面对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求索”转变过程中,有些学生难免无从下手,是本次课改的难点。项目学习耗时较长,特别是在作品拍摄和剪辑阶段,指导教师和学生牺牲很多课余时间,但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对学生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