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历史高考教材整合探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历史高考教材整合探讨

概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历史内容无所不包,有效、高效的历史教学往往与占有高质量、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密切相关。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参与者,也是课程开发者。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教改效果和高考成绩。在历史教学中应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优质的课程资源,创设高效课堂,做智慧型教师、做高效教师。整合历史新教材,既符合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又适应了高考要求;既可以突出历史重点和主干知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突出重点,把握核心,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观近几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史、后近现代史)基本保持稳定,打破了“必修模块+专题”的形式,整合为“通史+专题”的形式;改变了必修三个模块“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专题”的形式,整合为“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专题”的形式。高考试题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命题特点符合《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标准,坚持以“材料第一,能力为主,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凸显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重视创新思维,以鼓励考生有创见性地答题。从宏观上看,注重了基础性,加强了综合性,突出了开放性,体现了时代性。既保持了以往风格,又适当调整了难度;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學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很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采取“一标多本”的模式,改变了教材的编写体系,改革了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自主整合课程资源等诸多问题,历史高考的命题走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引导和推进历史教师适应高考的要求而重新整合教材。

从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历史试题中可以发现,历史学科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近几年历史高考大致有如下特点:①试题总体坚持了能力立意,突出了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②试题重视使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升华。③试题以学科主干历史知识为依托,注重对历史概念、历史基本史实、历史阶段特征等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性、探究性问题的考查。④试题体现了课改理念,从新角度、新情境、新模式人手,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和深度,突出了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主干

知识选择性的考查。⑤试题较好地实现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并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功能及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总之,实现了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华丽转身,影响重大。这一切都越来越有利于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势在必行地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这一理念要求历史教师责无旁贷地围绕课标、依托教材、驾驭教材,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科学的整合,在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采用围绕课标、抓住重点,继承老教材的通史体例传统,发挥新教材的专题体例优势,借鉴不同版本等方法整合历史新教材,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抓住主干知识,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根据高考要求分层次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历史现象到历史结论的角度进行整合,也可以从历史事实到理论观点的角度进行整合,体现出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注意对中外传统人文精神的吸收与发扬,挖掘相关资源,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完善。重视那些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格完善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的历史知识主题的梳理和研究,并且帮助学生构建简明扼要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中,首先抓住反侵略这条主线。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三条主线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回忆条约具体内容,诠释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体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时序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编年体系,建立了以模块教学为特色、突出主题探究式的新模式,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重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编排理念,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高考命题者试图达成考试与教育在素质目标上的一致性,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我们的实际教学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考试中心历史学科命题人吴伟教授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及备考存在的问题有:①知识学习缺乏必要的深度;②能力训练缺乏应有的效度;③学科视野缺乏自然的广度。这三个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考历史成绩的提高。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备考教学与命题人的命题要求差距太大,没有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去组织教学,没有把课改的理念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把教学的

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上来。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教材”的传统教学阶段,而没有做到把教材看作课程资源,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归根到底就是整合教材没有到位。

历史新教材是落实历史新课程的载体,是历史新课程资源的核心,和当前高考是一脉相通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由原来的“一纲一本”转变为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有明显的优势,如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最让教师难以适应的是:新教材跳跃性大、逻辑性差、专业性强、知识量大,同时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Ⅰ》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Ⅱ》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Ⅲ》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在这样的形势下,整合教材势在必行。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高中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其次,不同版本教材需要整合,用创新性原则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创新既是目前历史学科教学最迫切的任务,也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教材整合时要注意内容重组与创新思维的关联。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便有较大差别。教师在备课时,要先研究课标的要求,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较大帮助。同时,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整合历史教材时、在教学设计时应善于利用,以博取众家之长,把握核心内容,然后用联系性原则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历史知识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是整合教材的主要依据,寻找并揭示联系是整合的任务。对教材的整合,必须注意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左右联系,依托线索、按照内在联系整合知识,突出重点、夯

高中历史高考教材整合探讨

高中历史高考教材整合探讨概要: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历史内容无所不包,有效、高效的历史教学往往与占有高质量、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密切相关。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参与者,也是课程开发者。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教改效果和高考成绩。在历史教学中应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优质的课程资源,创设高效课堂,做智慧型教师、做高效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h1io6etqq38ccg96mxg8n6j4879as00by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