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总之,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合目的性的主体自由创造的产物。

2,如何理解康德的“游戏说”?

康德的“游戏说”是指文艺创作有着与儿童游戏相同的特点,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康德认为,只有这样一种游戏性,才能使艺术家体验到美,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

康德主要是从生理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其中道理的。康德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既不受感性欲求的束缚,也不受某些概念的支配,因而正是这样一种合乎人类天性欲求的自由活动。这种精神方面的自由想象活动,可以引人精神兴奋,有一种“适于健康的效果”。这就进而从生理学角度,揭示了自由想象导致美感产生的根源。在康德看来,正是不受感情欲求与概念支配的特征,使人类的艺术活动类乎儿童的“游戏”。

从思想根源来看,康德的“游戏说”,显然也是他的哲学观的产物。康德正是抓住“自由”这一根本特征,视“艺术”为“游戏”的。

在我国学术界,康德的“游戏说”曾长期遭到指责,认为康德将艺术简单化地等同于无意义的游戏,忽视了艺术作品的内容,陷入了形式主义泥潭。实际上,这种指责是不切合康德文艺思想实际的。

首先,康德从来没有否认艺术创作的目的性,他强调的只是,这目的性概念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发自个人悟性的;不是直接表现,有意为之的,而好象是无意的,是与艺术活动自由自在地相回合着的。归结为一句就是:艺术要自由地审美地表现目的。

其次,即使对于非人工的自然美,康德亦没有否定其内在意蕴,而是提出了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论断。

另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康德的“游戏说”中包含着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高度肯定,切合了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运动的主旨,体现了进步的人性解放的要求。 3,试评康德的“艺术天才论”。

康德认为天才是一位艺术家必备的先天条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文艺创作离不开天才,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有可能。他具体论述了艺术天才的有关特征。

一是独创性,即艺术天才不是一种能够按照任何法规来学习的才能,也不是摹仿他人的才能,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禀赋。正是这种心灵禀赋,决定了天才之作是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康德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习与模仿的能力多么高潮,都无法成为艺术天才。

二是典范性,即天才的作品不仅大胆冲破了既有规则的束缚,呈现出鲜明的独创性,而且还应是新的艺术典范。

三是不可传授性,即天才是受之于天的,是一个人在诞生之时,由上天赋予他的守护与指导的精灵。这样一种天才,自然是不可解释的,是神秘莫测的,是无法靠学习而获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在论述艺术天才时,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性及学习与训练。他既承认理性原则的重要,又希望张扬与经验论哲学相关的想象、天才、自由等。 4,康德是怎样进行艺术分类的?

康德把艺术分为三类,即以语词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语言艺术,以形体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造型艺术,以音调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感觉的自由游戏的艺术。

(一)语言艺术,主要包括雄辩术与诗歌

康德认为,雄辩术实际上是运用美的假象欺骗人的技术,而诗才是真正城市而正直的艺术。

(二)造型艺术,主要包括雕塑与绘画

按康德的定义,造型艺术是通过空间形象表现观念的艺术。在造型艺术中,雕塑和绘画又有根本区别。雕塑艺术是“感性真实的艺术”,绘画是“感性假象的艺术”。雕塑艺术主要诉诸于视觉与触觉两种感官。康德又将雕塑艺术具体分为雕刻与建筑两类。关于绘画,康德认为也可以氛围自然的美的描绘与自然产物的美的集合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真正的绘画艺术,第二种是造园术。二者的区别在于:绘画只表现形体扩张的假象,而园林则是按照真实来表现形体的扩张。 (三)感觉的自由游戏的艺术

康德依据听觉与视觉的不同,又将这一类艺术分为音乐艺术与色彩艺术。康德认为,音乐是最能体现感觉的自由游戏特征的艺术。

5,如何理解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感性显现”的产物。根据朱光潜的解释,黑格尔“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是对立的。”也就是说,黑格尔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就是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得以感性显现的过程。美和艺术的基本性质,便正在于这样一种形象的鲜明性与可感性。

黑格尔从人性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理念显现了感性形象,何以就会产生艺术美的原因。黑格尔认为,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与自然存在不同,还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认识的方式,即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二是实践的方式,即提高实践改变外在事物,在外在事物上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以感到自己的存在。

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实际上也正是人通过改造外物,复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我心灵满足的过程,因而显现了理念的感性形象,也就是美了。 6,黑格尔是怎样论述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的?

黑格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种。 (一)象征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物质形式压倒理性内容、客体吞没主体,是人类艺术初创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黑格尔将建筑视为象征艺术的典型形式。 (二)古典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已经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物质形式压倒理念内容的缺陷,理念已经自由地妥当地体现于在本质上就特别适合这理念的形象,使理念内容与外在形式完满地融为一体。黑格尔将雕刻艺术视为古典型艺术的典型形式。 (三)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所说的浪漫型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与象征型艺术中物质形式压倒理念内容的特征相反,理念内容压过了感性形式;与古典型艺术相比,浪漫型艺术又一次打破了理念与形式之间的同意和对立。黑格尔认为,显示浪漫型艺术特征的艺术门类是绘画、音乐与诗。相比而言,诗才是绝对真实的精神的艺术,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

7,如何评价黑格尔的“理想性格论”?

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成功与否,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黑格尔不但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对理想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整体性。即作为理性性格,应是一具有性格的多面性的完满整体。

(二)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明确性。即理想性格不仅表现为丰富性与整体性,同时还必须有某种特殊的情致作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来引起确定的目的、决定和动作,这样,才能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这种特殊性又不能限定得过分死板,致使人物成为某种情致的完全抽象的形式,使之丧失生动性与完满性。 (三)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即人物表现出一种一贯忠实于他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是按自我性格发展的逻辑,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的,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 8,试述黑格尔的悲剧观?

关于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并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导致的冲突。这类悲剧冲突的原因,还只是外在的自然力量,还构不成真正有价值的悲剧冲突。

(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黑格尔这儿所说的自然条件,主要指与人生命运密切相连的家庭关系、阶级出身、天生情欲等。黑格尔认为,这种冲突也不能构成本质性的悲剧冲突。

(三)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才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由无意识的行动导致的冲突。如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二是有意识的行动导致的冲突。如阿伽门农的儿子蓄意为父报仇杀死母亲。 三是行动本身并不引起冲突,而是由其他关系和情境所决定的人物的内心冲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本身并不破坏什么,只因双方家庭的世仇,使之造成冲突。

就人物各自的立场来看,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其行动都有增却的理由。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表现人间的苦难,而是通过具有某种片面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伸张“永恒正义”。

9,黑格尔是怎样论述“一般世界情况”与文艺创作关系的?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活动的成功,除了艺术家的提出与本人的主观努力之外,还要受到“一般世界情况”的影响与制约。黑格尔所说的“一般世界情况”,主要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整体背景。黑格尔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主要分析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英雄时代”的情况,具体指的是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之类的作品中描写出来的“世界情况”。黑格尔认为,这样的世界情况,最适于艺术的发展,辉煌的古希腊艺术,正是这一世界情况的产物。 二是“牧歌式的情况”,黑格尔具体指的是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牧歌诗人和作家们所描写的那种空想乐园的情况。黑格尔认为这种情况,虽然可以使人有若干的“独立自足性“,但却很快就会使人厌倦。由此而形成的人物性格,也往往缺乏

高尚的理想以及顽强性与坚定性,因而是不适于艺术发展的。 三是“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这儿指的实际是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时期的社会情况。黑格尔认为,这种世界情况同样不适于艺术的发展,因为“现代生活的偏重理智的文化迫使我们无论在意志方面还是判断方面,都紧紧抓住一些普泛观点,来应付个别情境,因此,一些普泛的形式,规律,职责,权利和规箴,就成为生活的决定因素和重要准则。但艺术兴趣和艺术创作通常所更需要的却是一种生气,在这种生气之中,普遍的东西不是作为规则和规箴而存在,而是与心境和情感契合为一体而发生效用的。

10,根据歌德的见解,艺术家和自然之间应是什么关系?

对于艺术家和自然之间应的关系,歌德认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

歌德首先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强调了文艺创作模仿自然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脱离了自然真实得计出,文艺作品将是虚伪的,矫揉造作的。

歌德同时又反对单纯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并不是在广度和深度上与自然竞赛,而只是将自然作为自己的材料宝库,要通过对自然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形象的一览无遗的观察,把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形体结合起来加以融会贯通的模仿,这样才能企及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歌德看来,艺术家对于自然有则后双重关系,即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

11,歌德为什么强调艺术创作应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歌德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进一步总结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这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通过描写个别表现一般。在歌德看来,“为一般而找特殊”的错误创作方法,结果只能导致作品的类型化、概念化,他所坚持的才是正确的“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创作方法。而只有按这种正确方法,其作品的形象才能生动鲜明,为人所喜爱。也只有这样,一位艺术家才可以算是真正跨进了艺术的“圣殿的大门”。对次,歌德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阐述。

一是首先要抓住个别,即创作要从个别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 二是要在个别中显现一般。

12,试论歌德的“世界文学”观。

歌德认为,文学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论及民族文学时,歌德以宏阔的文化眼光指出,真正民族的文学,并非仅仅属于某一民族所有,而应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进而断言“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他认为,并不存在爱国主义艺术和爱国主义科学这种东西。艺术和科学,跟一切伟大而美好的事物一样,都属于整个世界。只有在跟同时代人自由地和全面地交流思想时,在经常向我们所继承的遗产求教的情况下,它们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并明确主张,不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应把它吸收过来。 歌德这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世界文学观,渴望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沟通的文化观,对于正在走向“地球村”时代的21世纪人类而言,更具有显示意义。 13,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内涵是什么?

席勒在他著名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将有史以来的诗分成“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两类,认为这两类诗均有缺陷,而理想的艺术境界应该是这两类诗质的结合。

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 与“感伤的诗”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从起源看,“素朴的诗”源于诗人同自然的和谐一致;“感伤的诗”则源于诗人同自然的对立。

第二,从历史演变看,“素朴的诗”是古代诗的形式;“感伤的诗”是近代诗的形式。

第三,从内容看,“素朴的诗”是“模仿自然的诗”,即重在再现客观的自然;“感伤的诗”是“表现主观理念的诗”,即侧重于描绘诗人对自然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 第四,从创作特征看,“素朴的诗”是自然的恩赐,与思考无干;而“感伤的诗”则借助思考,努力使带有缺陷的对象完善起来。

第五,从产生的效果来看,由于“素朴的诗”侧重于对客观现实的模仿,诗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单一和谐的状态,因而作品也是叫人愉快的、纯洁的与平静的;而“感伤的诗”则由于侧重于对主观观念的表现,诗人时常处于感觉与印象的冲突之中,因而作品也往往唤起人们严肃、紧张、复杂的感情。换一个角度看,“素朴的诗”是生活的儿子,故而能够引导读者回到生活中去;“感伤的诗”是隐遁和静寂的产物,故而又招引读者求取隐遁和静寂。

第六,从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由于素朴的诗人热衷于对感性现实的模仿,因而总以愉快的态度面对现实;而感伤诗人则因迷恋于现实难以充填起来的超现实的观念,因而总是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

席勒总体倾向上肯定源之自然的“自然人”的“素朴的诗”,贬义来自于“文化人”的“感伤的诗”,认为“素朴的诗”是健康的,“感伤的诗”是病态的。但从整体上,他认为,单独来看,两者都不能完全包括美的人性这个观念,这个观念只有在两者的密切结合中才能产生出来。

席勒正是据此提出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相结合的主张,认为这才是理想的艺术境界。

14,比较席勒与康德的“游戏说”。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人类的文学艺术,从其内在的自由活动特征来看,与游戏是相通的。席勒从自己的美学观与文艺观出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见解。 席勒认为,人身上存在着感性与理性两种对立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就其理想的完整人格而言,两种冲动应是统一为一体的。而在席勒看来,在已有的人类文明中,两种冲动尚没有在人身上获得统一,常常呈现为分离状态。席勒提出,只有通过第三种冲动,才能消除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才能使自然的强制与精神的强制相互抵消,人的生存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这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

席勒所说的“游戏冲动”实际上是以美为对象的冲动。席勒认为,美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共同对象,也正是游戏的对象。席勒还指出,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作为游戏冲动对象的“活的形象”指的正是审美形象,其中主要是艺术形象。 从将自由活动视为艺术的本质这一点来看,席勒的“游戏说”与康德的见解之间并无赶本的区别,但席勒的见解显然更为系统化,也更为深入。此外,值得注意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 

总之,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合目的性的主体自由创造的产物。2,如何理解康德的“游戏说”?康德的“游戏说”是指文艺创作有着与儿童游戏相同的特点,是一种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康德认为,只有这样一种游戏性,才能使艺术家体验到美,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康德主要是从生理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其中道理的。康德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想象,既不受感性欲求的束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gylp42rz56u75f0ar7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