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79-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行动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优秀课题申报书范文精选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皮亚杰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向开放的教育。时间、空间、教材、结构的开放、完整幼儿的培养、整合教育的出现、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等等,都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获得幼儿教师及孩子们的喜爱。

我区幼儿园从 2010年开始就进行了区角活动创设的初步尝试,随着区角活动的逐步开展,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探索如何根据本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体现园本特色,使其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由××主持申报了××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与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研究》,在5所基地园的支持和11位骨干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了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研究,形成了案例、论文、微课集,在区角环境创设和活动开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本区幼儿园区域活动相关领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其主要特征就是“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划分一些区域,如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美工区、图书区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操作和交往的活动。区域活动源自于开放的教育理念,是以个别化学习为前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区角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为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满足,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

有效开展:教师充分利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优势,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操作材料,加以细心的观察、适当的指导、合理的评价等多种措施,为幼儿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交流、合作,以及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等,让区域活动在空间场地、材料投放、活动形式、幼儿发展等方面的活动效果达到最大化。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秀课题申报书范文精选

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有关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形成了共识::

一是区角活动应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教师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不少幼儿园将区角活动的创设作为班级环境布置的有效方式,通过整合原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了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活动的开放性的区角环境。 二是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做幼儿活动的真正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兴趣特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

三是在区角活动中,要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一起布置,应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 省第六届园长论坛就是以“区域活动”作为专题,针对传统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教授指出:我省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研究已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用”,正处于“从用到有效”阶段。 (二)国外有关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

1、蒙氏教育中,有关环境创设的理论认为:区角环境能传达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情绪、能力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区域活动的设置及材料的选择,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蒙台梭利主张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自发的主动学习,得到发展。

2、日本各都、道、府、县的教育课程研究协议会就“物质的、空间的环境创设”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各种游戏活动,并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亲近身边的动植物,懂得珍重爱护生命。 三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通过音乐、绘画、制作等形式自由地表现出来。 四是如何设置物质的、空间的环境,让幼儿掌握幼儿园的基本生活方式,并学会整理身边的物品。

四、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强调提供符合幼儿发展水平与需要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在适合自己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的物质环境下,通过有选择的游戏活动,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

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秀课题申报书范文精选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3、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在“教室中,……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

4、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

五、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区域活动已成为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全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推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环境及材料作为区域活动的基础,是幼儿构建知识的依托,良好的环境还容易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推动幼儿教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实践意义

区域活动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区角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区角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利于培养其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研究价值 对于幼儿: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丰富的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索、操作、交流、分享,激发参与学习兴趣,提升探索能力。

对于教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提升解读幼儿、指导评价水平。

六、研究目标

(一)在我区幼儿园现有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活动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发挥我区高校、生态优势、人文环境,探索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行为的内在联系。从活动区的空间布局、时间安排、材料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性行为产生的条件。 (二)转变传统的幼儿学习方式,研究和解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形式,以及对其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新性与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三)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形式,研究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接入、指导、评价的方式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如何达到最佳、最为有效的效果。

七、研究内容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活动区域,体现合理、开放、宽松的教育理念,合理地投放材料,体现地域文化及园本特色。使幼儿获得充分、和谐发展。

2、区角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作为观察者、组织者和协助者,其角色地位随不同情况而转换,怎样随机而变,处理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使幼儿在尊重、信任、鼓励的愉悦环境下活动。

3、引导教师克服区域活动创设过程中在目标上的盲目性及对幼儿活动认识的片面性,提升教师在区域活动研究的理论、实践水平。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秀课题申报书范文精选

八、本研究拟创新点

本课题以“有效性”为关注点,以“行动研究”作为突破口,探索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方式方法与途径,是讲求实效的心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区角活动及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供研究参考,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

2、调查法:通过观察、座谈、问卷等方法把握研究动态,收集事实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行动研究法:即通过对区域活动组织情况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制定措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检验这些结论。

4、经验总结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召开相关研讨会、观摩交流会等,积极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及时指导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资料积累工作,及时总结各阶段成果。

十、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15年6月------2017年6月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5年6月-----2015年12月)课题准备阶段 1、选定课题,确定成员,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研究基地园。

2、明确分工,通过讨论研究,查阅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对课题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实施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研究的任务。 2、组织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国内外有关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发展情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总结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定期举行各种教学观摩活动研讨、经验交流,适时请专家指导点评。

4、组织讨论,探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形成共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5、探讨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效地投放材料,活动中有效地组织指导,保障区角活动有效开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协调幼儿园相关资源,创设各种条件,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7、定期召开课题组研究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总结,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查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8、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总结。 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总结阶段 1、撰写终端性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论文、案例集、微课集等。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879-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行动研究

优秀课题申报书范文精选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行动研究一、研究背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皮亚杰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gqvl6r3vq17c19373fh7l7tx29yiq00g2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