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教材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 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左传》的叙事艺术。 学习难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客观评价“春秋笔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同时能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精神,并获得历史智慧。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宣公二年九月乙丑那天,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他的臣子所杀,对于这件事,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 《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左传》———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这两则材料在记载晋灵公被杀一事上有何异同? 设置意图 姓名 单位 语文 晋灵公不君 学段:高二下学期 年级 高二 书名: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出版社:人教社 出版日期: 2016年 6 月 导入 设疑激趣 聚焦文本 导入教学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文学常识 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 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均列入儒家经典。《左传》 把《春秋》的“大事记”的形式,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展示。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和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 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还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了解文学常识 知识积累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2、梳理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首段写晋灵公“不君”的劣迹及大臣的进谏。 通过对字音、字词、第二部分:三、四段,写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视之为仇整体感知 句子的掌握,来理解,敌,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两个场景引出三个战士,使赵 感知课文。 盾幸免于难。 第三部分:五段(尾声),认定“赵盾弑其君”的原因有二:“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对此作出评价。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体会叙事艺术,探究赵盾为法受恶的原因,理解记录中国历史的方法和原则 1、文中晋灵公“不君”体现在哪些方面? “厚敛以雕墙”——表现他的贪婪骄奢。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变态。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表现晋灵公之凶狠残暴。 士季进谏,晋灵公假装看不见躲起来,等到无可躲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堵他人之口——狡猾。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公嗾夫獒焉”。——不听大臣劝谏,反而想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鉏麑受命刺杀,最终舍生取义触槐而死——昏庸无道。 提弥明机智解救,最终奋勇搏杀——蔑视礼法。 灵辄在赵盾危难关头倒戟相救——不得人心,千夫所指之独夫。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 通览文章可以总结赵盾以下事迹: 1、通过人物、情节的讲解分析,《左传》的叙事艺术。 2、通过对晋灵公不君,赵盾古之良将的分析,来理解赵盾“为法受恶”之间的矛盾来探究春秋笔法特点。 3、通过孔子做《春秋》的原因,来理解中国史学著作的书写原则实录精神.。 鉏麑行刺时,赵盾盛服将朝——居心恭敬;宣子骤谏——忠于职守;灵辄倒戟相救——通过侧面印证赵盾的确忠厚为人、体恤下情;董狐直书,赵盾虽然“为法受戒”,尊重史官——尊于礼法 从侧面表现赵盾是忠君爱民的良臣:鉏麑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提弥明——扶、搏、死之;灵辄 ——倒戟以御公徒孔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总结:赵盾能够敬职、敬上、敬下、敬礼可见赵盾绝不仅不是不臣,更是良臣。 小结:《左传》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情节跌宕多姿,材料丰富,剪裁得当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董狐评价人物和记载事件的标准是什么? 总结:赵盾能够敬职、敬上、敬下、敬礼可见赵盾绝不仅不是不臣,更是良臣。 这里的礼法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孔子之所以称董狐为“良史”,因为春秋时代,列国史官撰史,“不是记事实,序演进,而是崇礼制,道名分。故取舍史事、选择书法,一准于‘礼’。”( 王天顺《从“齐史之书崔杼”到“司马迁之述汉非”——试论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早期发展》 )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 藤文公上》 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董狐的“书法不隐”不是据事直书,而是据礼直书。一方面,面对握有大权的赵盾,董狐直书国君被弑,没有隐讳,表现出与齐太史、南史氏一样忠于职守毫不畏惧的高贵品质,这是直笔;另一方面,董狐隐去赵穿弑君的历史真相而直书“赵盾弑其君”,认为灵公之死,罪在赵盾,是秉持礼法记事,这是曲笔。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鉴赏春秋笔法的运用 “春秋笔法”曲笔和直书 曲笔:《春秋》——“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紧扣“春秋笔法”这一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鉴赏.春秋笔 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法中的直书和曲笔. 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文字非常透彻地揭示春秋笔法的特点,即以礼来衡量人物行为,用一字来褒贬人物.这段文字解释的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庄公和共书段是兄弟,庄公阴险毒辣,共叔段贪婪愚蠢.共叔段不像兄弟,所以只说他的名字.他们如二君争斗,庄公战胜,所以称做\克\庄公作为兄长,本富有教诲之责,但他却放纵段的恶行,以便可以诛杀他,所以只称他的爵位.不说出奔的原因,是因为两人都有罪.都有过错. 直书: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 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 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这段记载了齐太史兄弟和南史的事迹,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实录事例,称为太史简和董狐笔并美,说明中国的史官都秉承着公正的态度,只会写下事实,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修改他们笔下的历史,他们是群可爱的人,可以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史实。 2、总结归纳,提炼观点 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春秋笔法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 1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春秋笔法”这种中国历史记叙方法?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下》 支持方:“奋笔直书、彰善惩恶,不虚美,不隐恶,实录精神”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研读中国历史典籍发散讨论、时,不仅要洞悉历史变迁,更应该看到历史记录背后的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中拓展探究 光辉人格。 国历史记叙的方法 反对方: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历史的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总结:对于春秋笔法,见仁见智,孔子编完《春秋》后,也有如此感叹:“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作业 1.请分析春秋笔法在《曹刿论战》一文中的具体运用。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此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