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 专业代码
0812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
2、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及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4、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1、分布计算与信息安全
本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分布与并行计算方面:研究分布式环境下的分布与并行计算模型、负载平衡算法、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分布式智能处理与决策支持等内容;(2)在网络安全方面:为提高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研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安全防御、漏洞挖掘、网络安全评测与评估、网络安全态势分析等技术;(3)可信计算方面:秉承“可信≈可靠+安全”理念,研究可信计算安全体系、可信计算平台技术、可信软件设计与评测技术、动态信任评估模型、可信软件及服务度量、可信云平台技术、可信认证技术、可信存储等内容。
本方向通过研究分布与并行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中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在分布计算和信息安全领域提供源头创新。
2、智能图文信息处理
本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图像处理与识别方面:对文字识别领域有待解决
的若干核心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包括数学公式识别、脱机手写汉字识别等内容;(2)在图文信息检索方面:研究数学资源获取与检索模型、汉字图像检索模型,包括资源的收集、处理、索引和匹配等理论和技术;(3)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在对计算语言学相关理论和算法的研究基础上,对中文文本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如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文本分类等展开研究。
本方向的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问题,面向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通过对文字识别、科技信息检索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为改善人机智能接口,提高计算机获取文字与图像信息的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3、智能数据库系统与大数据研究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传统数据库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大数据和传统数据库在研究理念和方法学上是一脉相承的,大数据研究是传统数据库回到起点后的重新出发,大数据技术是传统数据管理技术的自然发展。在大数据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存在众多的研究内容, 其中将面对“脏”(重复、错误、缺失或损坏)数据的挑战,即IBM所提出的真实性(Veracity)问题,旨在强调数据质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本方向运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学、管理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脏数据的近似查询处理和优化、实体解析等相关理论、架构、策略、技术和方法。
4、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
机器视觉是智能系统感知外界信息的有效手段,无损检测、自动驾驶、敌方目标搜索、医学影像分析等是其典型的应用实例。机器视觉系统采集的图像往往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场景复杂、目标繁杂而变得难以处理,这使得开展机器视觉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本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质图像的处理方法、特征提取与选择方法、深度学习识别模型、视频跟踪方法、视频行为分析方法等,以便为智能系统的视觉信息处理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5、人工智能与本体工程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本体工程是本体开发过程、本体生命周期、用于构建本体的方法和方法学以及那些用于支持这些方面的工具套装和语言。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机器学习方面:数据分类、数据聚类与数据回归等
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以及生物识别算法。(2)计算智能方面:神经计算、模糊计算和进化计算相关理论、模型和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方法在大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和生物识别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研究。(3)本体映射与集成方面:多策略相似度计算、映射推理、非一对一映射问题的处理、重构与本体模型合并。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达到要求的优秀研究生可以提前1年毕业。必要时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最长学习时间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五、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在第二学期末结束。必须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6学分,必修环节为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必须选修本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总学分应为18-20学位,不少于18学分。
本专业共设置22 门课程,其中,公共课4门,实践课3门,基础理论课2门,专业课2门,选修课9门,讲座课2门。
对于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应另行编写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
课程考核形式:学位课必须采用笔试,选修课可以采用笔试或考查,考查方式可以是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等,应确实考核出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的程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成绩按百分成绩评定。
学位课不及格但在45分以上,允许补考一次,45分以下必须重修。
一学期有两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或一门学位课程考试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予退学。选修课不及格应重修或经导师(或导师小组)同意后改修其他课程。
学生所有考试试卷学院保存至少4年。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1、硕士学位论文时间应不少于1年(从开题到全面完成); 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3、硕士学位论文应选择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4、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 (1)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A、本硕士点导师组织开题材报告评议小组,对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认真的评议审查。评议小组由教授或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组成,一般不得少于3人。
B、硕士研究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材报告的文字材料提交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
C、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 (2)开题报告的内容
A、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B、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C、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D、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E、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F、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G、主要参考文献; (3)对开题材报告的要求
A、开题材报告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重点阐述二项中的A、B、C条。
B、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三分之一。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着重查阅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和重要会议论文。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4)评审工作
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不通过者必须在二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材报告,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延长毕业年限一年。开题报告后评议小组要填写《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材报告评议结果》上报学院,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5、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具体要求:
学术活动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充分发挥学术活动的作用,参照《河北大学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要求如下:
(1)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三年应不少于10次,主讲不少于2次; (2)组织方式以学科点或以学院为单位开设,要求主讲教师为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者,其中外聘专家应占主讲教师的三分之一以上;
(3)对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应填写《河北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一览表》,该表由导师签署意见后,由学院和学校进行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6、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要求如下: (1)学术论文内容必须属于研究生所在研究方向; (2)学术论文应发表于国家核心及以上级别的期刊;
(3)答辩前,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的论文须见现刊,发表于SCI/EI源刊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
(4)学位论文内容如涉及国家机密、技术保密等特殊情况,学术论文发表不能满足上述规定者,学位授予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
7、论文撰写
所有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达到学位要求的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要反映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研究中达到的学术水平,表明本人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撰写要求按《河北大学研究生位论文撰写标准》执行。
8、论文评阅
(1)论文评阅人。聘请至少两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该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中在成就的专家。聘请的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外单位的专家,不得聘请申请人的导师作为论文评阅人。学位论文应在论文答辩日期2个月以前,送交论文评阅人。论文在送交评阅时,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
(2)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国家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地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9、论文答辩
(1)研究生通过培养环节审查后,可进入论文评审和答辩程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开题报告提交时间至少为12 个月。
(2)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高级专业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外单位正高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