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日本企业“去中国化”的真与伪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日本企业“去中国化”的真与伪

作者:毕夫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3年第1期

■ 毕 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钓鱼岛风波”的激荡与升级不仅将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推入谷底,而且将两国的经贸关系打入冰冻地带。作为钓鱼岛主权纷争事件直接推动且对未来预期并不乐观所诱致的市场显著结果——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的脚步牵引了越来越多人的视线。而在关注的背后,人们思考更多的问题是,日本企业真的愿意舍弃苦心经营数十年而且依然潜力深厚的中国市场?中国究竟会相应承担多大的日企“去中国化”成本?

“去中国化”的日企

有关日本对中国投资与贸易的最新负面数据不断通过媒体释放出来:第112届广交会一期日本参会采购商同比巨减了29.4%,二期采购额同比猛降68 .16%;丰田公司已经确定了年内在中国持续减产的方针,其在华最大的天津工厂在2012年11-12月将同比削产近2成的规模;之前进行过临时停产的本田和日产的在华合资公司未来也不排除再次停产的可能。

无论是日商“冷却”广交会还是日本汽车企业的减产行动应当说都不孤单。迄今为止一直以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日本万代公司日前已经决定将主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菲律宾。与此同时,生产建筑机械零部件等的日本KYB公司也计划推迟原定今年实施的江苏省工厂的增产投资。另外,服装厂商株式会社大同曾计划2012年在华开设约15家店铺,但如今预计减少至仅不到7家。

就在制造行业频现日企减资和撤资的身影时,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的日本服务企业也成群结队加入到了从中国抽资的阵营。作为全球最大的24小时营业的连锁便利店,7-11便利店目前已经关闭了北京151家门店中的40家;无独有偶,作为日本主要便利店的“全家”也正在讨论推迟原定的在华开店计划,同时决定今后每年以100家的速度加快在印尼的普及步伐。

伴随着日元的快速升值,日本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呈现勃发燎燃之势。据数据提供商

Dealogic的数据显示,日本企业今年以来已经斥资660亿美元进行了559宗海外并购交易,并很有可能打破去年创下的840亿美元的记录。然而,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疯狂圈城掠地完全不同,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并购行为却谨慎有加。最新资料显示,2012年7~9月,日本企业针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件数仅为5件,并购额为56亿日元,与4~6月相比减少了75%,创出了2009年4月~6月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

由于日本汽车和家电制造中都要广泛使用稀土材料,而且以前绝大部分从中国进口,然而,据日本媒体报道,自钓鱼岛事件发生以来,中国已经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对此,丰田汽车和三菱电机等企业在加快开发研究无稀土材料强力磁石的同时,也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海外寻找稀土资源开发市场的力度。据悉,目前除了加紧与哈萨克斯坦和北美洲各国合作开发稀土资源外,日本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争取亚洲的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为其提供稀土出口。

“钓鱼岛”惹的祸?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很多人看来,日本企业的“去中国化”主要由“钓鱼岛事件”的升级所引起,客观资料却佐证了日企在中国所面临的被动与尴尬。数据显示,自“钓鱼岛事件”以来,夏普彩电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由8.8%下跌到4.7%;索尼的份额由5.9%下跌至4.4%;松下的份

额已跌至0.4%,而东芝、三洋等日系品牌的占有率都跌至1%以下。同样,在8月份日系汽车在华销量整体下降2%的基础上,9月份日产、丰田和本田三巨头在中国的新车销量分别出现了48.9%、35.3%和 40.5%的同比剧烈萎缩。有分析机构称,日系汽车生产商因停工总计造成约减

产14000辆汽车,按照日系品牌18000美元/台均价推算,日系几大厂商已总计损失2.5亿美元。

然而,拉长时间跨度就不难发现,日企“撤离”中国的行为其实在“钓鱼岛事件”之前就已经发生。自今年年初以来,松下就决定在中国大规模裁员,索尼和日立等开始削减在华的电视机生产规模,而这一无奈举动主要是受韩国与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压迫以及对市场反应迟钝引致日系家电普遍陷入竞争性亏损所致。资料显示,在2011年财年夏普创造了为公司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和索尼连续第八年跌入亏损泥潭以及松下创下年度亏损纪录以后,日本主要家电企业在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亏损窟窿也越撕越大,出于战略调整的需求,日系家电不得不放弃部分中国市场。

中国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驱动日本企业转寻他国投资地的重要力量。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它七个国家,其中越南比中国低15%至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因此,从八年前开始,日本企业界就流行“中国+1”的投资策略,即在投资中国的同时,寻找其他另外一个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来进行投资,用以分散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而且这种取向在最近两年呈加速化特征。

“非中国因素”也是部分日本企业撤离中国而转投亚洲其它国家的牵引力量。按照计划,到2015年底,中国与东盟将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届时,东盟国家出口中国平均关税约为0.1%。这就有利于日本企业将部分投资转移到这些政治风险较低的经济体。正是如此,人们看到,本田汽车已经在印尼投资270亿日元建设新的汽车制造工厂,预定将于2014年投产;丰田汽车在泰国投资169亿日元建设新的生产基地,预定将在2013年上半年投产;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高岛屋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投资东南亚的金额多达350亿日元,超过对华投资额的2倍。

显然,日本企业的“去中国化”既有来自中国市场的倒逼力量,也有来自外部市场的牵引动能;既有必然性因素的作用,也有突发性因素的驱动。对于日本企业而言,“去中国化”既是一种战略性安排,也是一种策略性调整。

割不断的商脉

以松下公司打头阵,过去34年中日本企业挥师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资料显示,目前日本有超过了二万二千家在中国投资发展,投资存量达到了五万多亿美元,经营领域覆盖服装、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工业等,其中佳能、丰田、尼桑、本田等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外资品牌。依照日本相关人士的计算,中日两国的经济融合度已经达到了29%,而这个数字超过30%的两个经济体就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国家。

的确,中国市场所提供的丰厚回报令任何一个日本企业都啧啧称是。自从进入中国以来,佳能在中国的业务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以致佳能的社长御手洗福施福发出“没有中国,就没有日本经济”的感叹;无独有偶,中国市场已成为占夏普海外收入近47%的最大市场,更被夏普视为巨亏后走出泥潭的关键市场,以致驱动着夏普将很多日本总部的职能转到了中国;同样,2011年丰田汽车的全球利润为36亿美元,而在华利润近20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了丰田超过一半的利润额度在丰田历史上绝无仅有。盆满钵盈之下,日本企业除了感恩就是对中国市场的执着与迷恋。

能够为日本企业产生投资回报的还并不只是一个静态的中国市场。除了13.5亿人口所潜在的庞大消费动能之外,伴随着我国城镇化人口的快速扩容和消费结构的战略升级,迅猛增长的

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将成为摆在跨国公司面前的一场豪华盛宴。研究表明,未来每年我国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而根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1000多万农村人口城镇化就会产生1000多亿元的市场需求。对于这样一个动感魅力十足的市场,料定嗅觉灵敏且长于战略抉择的日本企业不会不眼热心动。

目前,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比较完备的物流和运输系统,而且还具备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做保证和支撑,以致可以让在华企业能够顺利接入地区和全球供应链。以东风日产为例,日产公司在华最大合资公司2011年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不仅占到了其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而且东风日产当年采购了大量日本原厂所产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原配件。无独有偶,丰田2011年在中国圈占了占其全球11%的销售市场的同时,其海外企业向中国市场发送的汽车零配件也高达数千万美元。显然,日本企业如果真正撤离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苦心经营多年的市场,还会承负巨大的重置成本。

也正是难以抗拒的中国市场魅力,目前日本企业每年仍保持着50亿美元的对华投资增速,而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便是在近几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肆虐不断以致全球跨国投资陷入沉寂的生态下,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仍然逆风增长。资料显示,2011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49.6%,而即便是在钓鱼岛硝烟四起的背景下,从2012年年初至今,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仍突破了50亿美元,同比增长16%。

与投资增量叠加相匹配,人们看到,在部分日本企业迈开撤离中国步伐的同时,有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与经营力度。按照本田公司的最新计划,从明年开始,本店将连续三年在中国市场投放十余种最新车型;同时,三菱重工将再度拓展在华市场,其2012年内在华将增设100家店铺;另外,日本最大的服装零售企业优衣库在华一年增开百家店铺的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之中,而永旺集团在天津、苏州、广州开设大型购物中心的设想也正在热身之中。基于此,一个来自日本研究机构的预测是,90%的日本企业将维持在中国的存在。

硬币的另一面

尽管我们强调日本企业的“去中国化”存在着非钓鱼岛因素的作用,但“钓鱼岛风波”又确实产生了推波助澜之力。而从目前来看,日方的动作还在进行,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立场更加坚定,双方互不退让的结果就是事态的进一步升级,进而加剧中日经贸的冷却程度。而且这种不确定的未来会使一些仍在中国市场犹豫的日本企业心生退意。当然,我们必须客观面对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跨国公司资源的跨国界配置已经很难让任何经贸联系相连接的国家在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引爆之后独善其身。日本企业无疑将为自己的“去中国化”行动支付代价,但中国同样要承担资本抽离的痛苦。

税收的流失是伴随着部分日企“去中国”脚步的提速必然产生的结果。以广州市为例,2011年广州税收总额为1021.2亿元,而在该市税收构成中,汽车产业成为了广州第一大税收来源。资料显示,2011年广汽丰田纳税87.87亿元,东风日产纳税80亿元,广汽本田纳税60亿元,三大合资企业占广州税收总量的22.3%。汽车产业如此强大的税收供给能量主要在于该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广州GDP的24%,汽车产业早已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但如果失去了日资企业的支撑,不仅汽车产业作为广州支柱产业的地位朝夕不保,而且广州的GDP和税收都将大打折扣。

就业市场是企业撤离中国最容易受到冲击的敏感地带。从目前来看,日资企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吸纳中国市场劳动力的能力远超欧美企业,其中,佳能聘用了3万中国员工,本田在中国广州和武汉的两家工厂员工也达1.5万人,丰田在上海、广州招收的员工超2万多人。一旦这些企业受到外部冲击而采取减产缩量或者转移抽资,将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其带给社会的不确定风险不可小觑。

日本企业“去中国化”的真与伪

日本企业“去中国化”的真与伪作者:毕夫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3年第1期■毕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钓鱼岛风波”的激荡与升级不仅将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推入谷底,而且将两国的经贸关系打入冰冻地带。作为钓鱼岛主权纷争事件直接推动且对未来预期并不乐观所诱致的市场显著结果——日本企业撤离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gezf7q6a64mg6283nif6msol1o4p300uw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