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立足课堂 提升学生数理思维发展
作者:徐云平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8期
摘 要: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数学教材的练习题总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我们不妨改变静态、无味的习题呈现方式,变静为动,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既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又让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向深度、广度发展,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以及数理思维发展。 关键词:练习 动态教学 数理思维 核心素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数学逻辑智能”告诉我们,儿童学数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加减乘除的能力,更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去建构问题、发现问题的倾向。事实上,我们一线的老师只要悟透教材习题设计的寓意,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一定大有文章可做。以儿童经验为起点,分层、有序、活泛地进行习题教学,为儿童的数理思维发展搭设脚手架,引导儿童找规律、用“章法”,手脑并用攀缘而上。[1] 一、一题两教:习题教学的“静”与“动”
数学教材的练习题总是以静态、无味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如果在练习时,教师总是让学生做第一题,接着做第二题,紧接着做第三题、第四题......长期这样学生对练习必然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其效果便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改变静态、无味的习题呈现方式,变静为动,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既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又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向深度、广度发展,何乐而不为呢?[2]
前不久,年级组的青年教师试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线段》这一课。教材中《认识线段》这一内容安排了这样的三道练习:依次连接3、4、5个点,有多少条线段?
老师依次让学生完成了这三题,到第5题时,能做全对的很少,大部分孩子都少连了中间的两条线段。老师继续提问:“以5个点为端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在作业纸第3题上试着画一画。”老师的提问,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巡视全班的同学,能做全对的,只有寥寥几人。什么原因呢?课后,同组老师一起坐下来思考、讨论。水尝无华,激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的思考老是停留在同一种方式上,当然不能“求变”“求突破”,为何不可以换一种思路呢?可不可以将这三小题,进行一次有效整合呢?先从两点出发,每次增加一个点,在原有连线的基础上增加线段,让学生依次得出“1+2+3+4=10”的规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方便了,大部分孩子都能不用画图,根据规律找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