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委婉语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设计(论文)题目:

指 导 教 师:

张琳萍 学 号: 1008150121 英语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中透析中西

文化差异 王艳芳 讲师

2013 年 12 月 2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一般一本参考书最多相当于三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0年3月15日”或“2010-03-15”。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人工作水平 委婉,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委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委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因此它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但是对它的研究却不多。1976年,中国学者陈望道在他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委婉语进行定义,并从修辞的角度研究了委婉语。从陈望道先生开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语言研究者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进行的。他们的研究突破了字、词层次上的研究,将委婉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甚至是篇章的层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传入我国。委婉语的特殊社会功能受到了一些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的兴趣。1983年,陈原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从委婉语产生的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心理背景出发,揭示了委婉语现象的社会本质,还从大量的委婉语例子入手,分析了委婉语构成的特点和使用特点,对研究委婉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后,我国汉语界对委婉语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了历史悠久的避讳现象的研究,以陈北郊先生1991年出版的《汉语语讳学》为代表;另一类则是继承了修辞学中委婉语的研究传统,继续把委婉语作为一种辞格来进行研究。后一类研究在八十年代我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中语言学界研究语言美的活动中集中出了一批成果,散见各类修辞学论文集刊中。束定芳1989年在《汉语学习》第二期上发表了《现代汉语中的委婉语》,第一次尝试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委婉语构造和涉及范围进行描述和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有些人也开始试图从文化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委婉语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这段时间里,我国外语界部分学者受到委婉语研究的启发,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如于亚伦发表在1984年第二期的《外语学刊》上的《当代英语委婉语初探》、李国南发表在1989年第三期《外国语》上的《英语中的委婉语》等。这些论文对英语中的委婉语的构成

方式或使用特点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对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委婉语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对taboo的关注和描述在许多冒险家和人类学家的记叙中到处可见。早在16世纪80年代初,英国作家George Blunt首创了euphemism一词,并将此定义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此后,很多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语言学家Menken在The American Language中结合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讨论了几百个英语委婉语产生和流行的原因,为委婉语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1981年,英国语言学家Hugh Rawson编纂出版的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 集中体现了英美语言学家多年来对委婉语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词典中长达数十页的前言,乃是迄今为止中外学者研究委婉语的各种论文中最杰出的一篇。该书不但追溯了委婉语的研究历史,而且对委婉语的特点,定义,分类,涉及范围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堪称委婉语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理论意义难以估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委婉语使用原则,还包括得体,宽容,表扬,谦逊,同意,同情六条准则。委婉语是礼貌语言之一,即在礼貌方面规范人的语言行为。利奇认为合作原则应与立礼貌原则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会话含义学说的完整理论体系。 美国的Neaman和Silver出版的Kind Words, a treasures of euphemisms,又是一部委婉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一部重要的著作,Enright 1985年出版的Fair of Speech, the Uses of Euphemism,是关于委婉语的一部论文集,每篇论文都只集中研究委婉语使用的某一方面。Allan和Burridge出版的Euphemisms and Dysphemism一书,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委婉语。 (2)本课题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虽然古今中外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许多方面仍留下了很多的缺憾。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人们还未充分意识到委婉语在人们语言使用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委婉语研究对揭示人类交际的本质特征的重要性。其次,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简单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文章停留在浅层的介绍上,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第三,参考文献比较单一,国内外有关委婉语研究的专著很少。第四,对委婉语的定义缺乏科学性,因为许多委婉语的定义无法区别修辞格和语言现象,动态的言语过程和静态的言语结果;另外,对委婉语的定义、范围、

构造特点和使用特点、研究目标和方法等尚存在许多问题。 (3)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本课题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基础,通过讨论和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在价值观念、等级观念、传统观念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揭示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比表明英汉委婉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生活在这一语言群体里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加深对英汉委婉语的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加强各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从而做到更有效、更成功的交际。 参 考 文 献 1 Allen, K. & K. Burridge. Euphemism and Dysphem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Davis, L. 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Enright, D. J. Fair of Speech: The Uses of Euphem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Goodenough, W. H.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M].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57. 5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1983. 6 Menken, H. L. The American Language[M].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36. 7 Neaman. J. S. & C. G. Sliver. 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Z].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83. 8 Rawson, H.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Z].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Inc., 1981. 9 陈北郊(Chen Beijiao). 汉语语讳学[M].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10 陈望道(Chen Wangdao).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11 陈原(Chen Yuan). 社会语言学[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3. 12 李国南(Li Guonan). 英语中的委婉语[J]. 外国语, 1989, (3) : 23-27. 13 邵志洪(Shao Zhihong).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14 束定芳(Shu Dingfang). 现代汉语中的委婉语[J]. 汉语学习, 1989, (2) : 34-38.

7gau95076s62a888eea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