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力的,所有的行为是无力的,思想,就连思想都只是对思考无力的一种无力罢了。
最后我读到末尾的“另一种解决办法”,“——或者,再次前往,充满神秘的森林喲——一直走到我熟悉的地方:那里棕褐色的死谁还在浸泡,泡软了陈年的叶子,几度明媚春天的叶子。正是在那里,我的百无一用的决心,才能得到最好的休息,而我的思想也逐渐萎缩变小,最终变得微不足道。”。 这的的确确,是另一种,唯一一种的解决办法。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八):盲女的信仰
这本书是看的电子版,《帕吕德》有点哲学和心理学的讨论,读一篇不足以论;《特修斯》是改编自希腊神话,人物太多象征意味太浓厚,得多读。
所以就《田园交响曲》发表一点读后感。
第一人称是牧师,他是基督的信徒,信仰是纯粹而不盲目的,即他既忠诚于基督教义,同时能够带着质疑的态度去看神化的基督。故事的主体是牧师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教化一个外来的盲女,以不带阴影的爱、不带任何私利的心去将一个类似野兽的人类教化成伊甸园的夏娃,可谓伟大而感人。
再稍微理一理故事情节,收养时盲女大概15到17岁,牧师大致在35到40岁之间,而两者的年龄差个人偏向于在20岁左右。推论依据是那个时候的人结婚都挺早,盲女和牧师的儿子年纪相仿,后来更正说可能稍微大点。推定年龄并非为他们之间产生爱情而提前做的注脚,而是为了他们的爱情破灭做铺垫。收养之后就是教化的过程,从野蛮状态到能称为人,后来称为文明人,甚
至完美的人,从牧师记叙的日记看来似乎时间不长,我对此保留怀疑。自觉时间不会少于3年,此时盲女大概20岁,已经蜕变成一个心灵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人,巧合的是除了眼盲,她还兼具美貌,有美貌而不自知,完全符合上帝的期待。她爱上了牧师不知其罪,书中更是隐晦地提到她自愿献出了童贞,另一方更是没有拒绝。
上帝说,如果你的眼睛是瞎的,你便没有罪。笃信上帝的牧师如此教导盲女,所以盲女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错;另一方面她的世界是牧师为之创造的,一切美好都不足以去形容,她看不到恶,那恶由别人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眼睛无法看到,牧师让她的心也看不到。这种被上帝的使者所筛选出来的世界,是如此不真实,以致于盲女由此建立的信仰和产生的爱情都有了一些虚妄的影子。
再后来,牧师找到医生为她医治,间接阻碍了自己的儿子对盲女的爱情进展,进而还表达了自己与儿子在信仰方面的分歧,即他的儿子在爱情问题上都可以妥协,似乎性情太过冷淡,因此太陌生成规,即教条主义。相对于熄灭儿子的爱情之火,更让父子产生分歧的是他们信仰的差别。讽刺的是最后盲女的眼睛治好了,发现用眼睛看到的世界不是原先想像的,是恶的,她自己的爱情也是恶的,对于前者她承认相对于一个完美的世界,她更爱这个有丑恶的世界。而对于后者,她坦诚地道出心目中的牧师有着他儿子的外貌,她爱的不是40岁有着崇高灵魂的牧师,而是有着年轻外表的那个,然后所以她只好选择去死,这是一个新的疑问,为什么非如此不可呢?爱情,让她改变了信仰,哪怕她如今
的样子完全是牧师的信仰所铸成,可是她依然不再保有它。 这个短篇,应该也是作家在构造一个完美世界受挫的控诉,可我更倾向于是在探讨传统信仰之没落。从我有限的知识储备来分析,西方人总是在讨论信仰,而基督教义几经发展,分支很多,各种教派发于此,有的改弦更张,有的故步自封,更有的走到了对立面,这都是社会变化的一个侧面反映。他们的所有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不管你喜欢新教还是天主教,异或是传统的基督教徒,你选择去信,或者不信,他们都逃脱不了耳濡目染,这是根子的东西,而仅从这本书看,纪德是信的,并且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