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以ppt为基础,仅作参考)

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 空间研究尺度变化:企业区位(1940年代之前);区域产业布局(1950年代-1980年代);全球分工与合作(1990年代之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文化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图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 二、人口问题 三、环境问题 四、贫富差异问题 4.谈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领域:(一)全球化的研究(二)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三)环境与管制研究(四)区域发展研究(五)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六)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5.我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进展

(一)“以任务带学科” 的发展(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三)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四)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五)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 解释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及区位因子等概念。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体系: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2. 简述现代区位理论与传统古典区位理论的特色差异。P35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 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2)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分类:一次能源: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

影响机制: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3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4 )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的类型: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性强)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积累性,地理惯性)。

影响机制: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是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 (5) 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特征:数量特征:劳动力的数量、 质量特征: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成本特征:劳

动力成本的高低、空间特征:劳动力空间分布

区域主题类型:一般主体:数量大、质量高、成本低的区位有吸引力 劳动密集型:数量和成本起主导作用

知识密集型主体:劳动力素质起主导作用

4.论述航空区位条件对航空城的发展影响。 P53

1.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

杜能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2.试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若干假设前提: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3.评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模型。P61 4.试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存在的缺陷。

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1、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2、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

2

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二) 经济学意义 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缺陷:1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想模式,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2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 5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1. 名词解释: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劳动力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力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2.试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设前提:(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3.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p69-74

1.名词解释:

中心地--适合城镇发展的”中心地点”。

中心商品(含服务)--中心地城镇为周围乡村提供的商品(包括服务)。 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服务半径--生活在乡村中的人口愿意去某一中心地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的最大距离。

门槛人口--从经营的角度看,经营某种商品或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销售额其经营才可以维持下去,而这一最低销售额是由一定的最低消费人口才能维持的,这个最低消费人口就是门槛人口。

2、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94-98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意义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 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

3

(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1.总结西方现代区位理论的演变过程。(不确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有廖什市场区位论和艾萨德区位指向论。 六十年代的行为区位理论,代表理论有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雷德行为矩阵。 七十年代以后的区位理论,主要有以梅西为代表的结构区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柔性专业化理论,克鲁格曼的动态空间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库克的区域创新体系等。 2. 试析1990年代以来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流派。

1. 名词解释

规模经济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一体化战略;

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及其扩张战略方法。

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横向一体化

概念: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方式: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原有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发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

概念: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身缠阶段扩展。

方式: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3)多样化

概念:不相关产品的活动。

动机: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的防范意识。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

当某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会诱发公司介入此类生产活动。 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3. 试析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和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地域分工,即专业化部门和不同区位工厂的产生。这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分离出公司总部。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结构形成多分部结构。

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作为一个组织行为,常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

4

(1)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

接触扩散--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 (3)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特殊区域环境影响企业的以上两种扩张。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或体制)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等 4. 试比较沃茨、泰勒、哈坎逊三人提出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123-131

模式比较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其中,销售起先导作用2.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5. 试述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空间组织发展特征—案例分析。

1.名词解释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学者邓宁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2.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相应区位特征。

(1)新产品阶段的要求:①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②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5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以ppt为基础,仅作参考)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空间研究尺度变化:企业区位(1940年代之前);区域产业布局(1950年代-1980年代);全球分工与合作(1990年代之后)(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3)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化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g58249bd11qw0b8dn6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