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以文治国 B.公平竞争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2.文物中包含着时代特征的信息,观察下面一组文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4.某种书体产生于汉末,是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是一项重要内容,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 A.汉朝的推恩令 B.陏唐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通判 D.元朝的行省制度 6.为保证君权独尊,唐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 B.起用布衣为相,让近臣参与军国大事 C.以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D.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
7.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A.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 B.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
8.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门下省具有审议的职能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制度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9.《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
A.监督国家行政 B.审核国家政令 C.草拟国家政令 D.执行国家政令
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11.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1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C.李清照是元曲的著名代表人物 D.《窦娥冤》是明清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13.《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中无法体现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B.民族矛盾尖锐 C.人民负担沉重 D.阶级矛盾尖锐 14.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引起北方士子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这实质上反映了朱元璋 A.笼络北方士子借以巩固政权 B.力求化解人才流动的区域冲突 C.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D.严格奉行科举选拔的公平原则
15.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16.有学者指出,汉代选举,大体而言,被选人最先要进学校读书,才获补吏,才获察举。这就形成了由教育而行政实习、由行政实习而选举、由选举而考试、由考试而被任用的流程。而在当时,读书机会本就难得,所以往往会造就“书生贵族”这反应出察举制 A.使政府得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B.使地方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C.使经学世家容易变成士族门阀 D.使考试做官成为社会风气 17.在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