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刀耕,指的是用刀或斧将杂草树木砍倒;火种,则是将已砍倒晒干的杂草树木烧光,然后进行播种。以下对“刀耕火种”认识正确的是 A. 未使用翻土工具 B. 采用粗放耕作方式 C. 已使用铁制农具 D. 土地的利用率较高
2、在黄河流域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磁山文化遗址中,有88个堆放着黄澄澄的谷子的窖穴,原储量估计达6.5万千克。出土农具有石斧、石铲、石镰等,其制作精致,配套成龙。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 A. 中国最早栽培了水稻 B. 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 C. 农业发展为独立体系 D. 北方水稻种植较普遍
3、下表所示所列内容为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的分布情况。这表明汉代
出土省份 陕西 山东 山西 内蒙古 江苏
A. 牛耕技术得到了推广 B. 农业生产开始使用牛耕 C. 耕犁已经达到完善阶段 D. 南方经济发展快于北方
4、下表所示是唐朝统治者对耕牛的认识。这些认识源于
唐敬宗 唐宣宗 “农功所切,实在耕牛。疲氓多乏,须议给赐” “爰念农耕,是资牛力,绝其屠宰,须峻科条”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米脂县、绥德县王德元墓、绥德县、西安市碑林、陕北 滕州市宏道院、滕州市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平陆县枣园 和林格尔县(2幅壁画) 泗洪县重岗街道、睢宁县双沟镇 唐昭宗 “大辟罪已下,罪无轻重……咸赦除之”“屠牛铸钱……并不在原免之限”
A. 儒家大一统的治国理念 B. 以农为本的立国思想 C. 耕牛的价值和地位崇高 D. 统治者的仁爱之心
5、班固曾评价秦代小农“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由此可推知,秦代 A. 赋税沉重 B. 重农抑商 C. 法律残酷 D. 战争频繁
6、1949年以前,安阳殷墓出土过一面铜镜,该铜镜的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这表明商代
A. 青铜铸造业的工序复杂 B. 青铜铸造技术较为先进 C. 私营手工业普遍存在 D. 生活用品以青铜器为主
7、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德)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化)窑,出宣窑之上。……然花样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人物故事而已。”这反映出明朝 A. 制瓷工艺影响深远 B. 瓷器花样脱离生活 C. 瓷器种类丰富多彩 D. 制瓷工艺比较成熟
8、下表所示是《史记·货殖列传》关于我国古代冶铁状况的记载(部分)。该状况反映出
人物 曹邴氏 事迹记载 “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西南夷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蜀卓氏 南阳宛孔氏
A. 盐铁专卖制度遭到了破坏
“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拟于人君” “大鼓铸”“家致富数千金” 程郑氏 B. 士农工商阶层被打破 C. 西南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9、唐宋时期著名的宣州制笔专业户诸葛氏,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在家族内生产名牌笔的记录。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B. 不利于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C. 反映了手工业者自给自足 D. 降低了手工业商品化程度
10、15世纪土耳其在吸收中国青花工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土耳其风格的工艺陶瓷。当时波斯的陶器仿制品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式凤凰图案。16世纪越南潘郎采用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被誉为越南的景德镇。意大利最早学习中国制瓷的方法,最先造出轻薄半透明的瓷器。材料表明
A. 国际贸易推动了制瓷技术进步 B. 世界各国开始仿制中国的陶瓷 C. 中国陶瓷业已经被他国所取代 D. 国外陶瓷业深受中国陶瓷影响
11、殷墟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贝,还发现有鲟鱼鳞片、鲸鱼骨、海蚌和占卜用的大龟。这些东西显然不是地处中原的安阳所产的,而是来自远方。这说明商代 A. 商业活动的范围较大 B. 货币使用的材质多样 C. 海外贸易的活动频繁 D. 长途贩运已遍及各地
12、入宋以后,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香料之路”“陶瓷之路”所取代,海上“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的规模之大是陆上中西交通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范围更广,与宋朝建立外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已有60多个。这说明当时 A.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海外贸易相当活跃 D. 市镇经济比较繁荣
13、下表所示是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的部分集镇形成的大致年代。该表可以用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