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赏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园林赏析 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息息相关。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形式。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其受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其发展也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我国的园林到底从何时、何处发展而来?以往人们都认为就是从商周王室的苑囿演变而来的。近来又有人研究了古代诗歌,并参照考古证实了最早的园林应就是原始村落住宅边的林木绿化以及苗圃等实用性的小块土地。其实,艺术的起源本来就就是复杂的,而非孤立的,往往就是由多种原因交织而成。应该说就是村宅绿化与畋猎苑囿就是我国古典园林源头的两股活水。
据考古学的科学推测,古代的纺织、制陶、磨制工具等活动多半在户外举行,再加上集会、祭祀、玩耍等需要,人们都会在村落中或者说四周的空地上植树,即可遮荫防尘,又可游戏其中。这种以植物为主,依靠天然地形的简朴的早期民间园林似乎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有过不小的影响。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前檐,桃李罗堂前”正就是接续了上古村宅园林的余韵。而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就是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正如园林家陈从周先生《园林论丛》中所述:如“柳荫曲路”、“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风景画,未始不从农村绿化中得到启发,只不过再经过概括提炼、以少胜多,具体而微而已?? 帝王苑囿的出现与上古贵族围猎活动就是直接有关的,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殷代的帝王、贵族奴隶主很喜欢大规模的狩猎,古籍中多有“田猎”的记载。除此之外,囿不定期有圈养以及作物种植的功能,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了,此外,帝王也将苑囿作为戏耍燕乐之地,使之具有狩猎宴饮双重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
中国园林赏析
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内容的深度而言,涉及到了物质、制度以及心态层面的文化,在其广度上也包涵了古代文化的所有领域:宫廷文化、士流文化以及市民文化。
作为封建文化的形态之一,中国园林与哲学、诗文、绘画等众多的文化形态就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着的,它们并非孤立。这表现为首先:哲学就是一切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终极概括,也就是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并浸润于园林,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
艺术原则
1) 多样与统一 如果把众多的事物,通过某种关系联系在一起,获得了与谐的效果,这就就是多样统一。多样统一规律就是一切艺术领域中处理构图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原则,园林构图亦莫能外。多样就意味着不同,不同就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就是变化。因此,多样就同变化等同起来,所以多样统一亦可称为变化统一。统一就就是协调,亦就就是与谐,没有多样就无所谓统一,正因为有了多样才须要统一。多样统一规律反映了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构图中的各个变化着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音乐与绘画为例,如果音乐缺乏变化,就将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令人厌倦;如果缺乏统一,则音乐中只有噪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忍。同样的,绘画只有变化而没有统一,使人感到杂乱无章,如果画面缺乏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一件艺术作品的重大价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还有赖于艺术家把它们安排得统一。或者说,最伟大的艺术就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这已经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事实。
2) 对比与协调 对比与协调就是运用布景中的某个因素(如色彩、体重等)中两种程度不同的差异,取得不同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就是利用人的错觉来互相衬托的表现手法,在在整体上进行协调。古代造园家提出了动静、虚实、曲直、大小、藏露、开合、聚散等艺术词汇,均属于对比法则的范畴。协调可以使彼此与谐,互相联系,产生完整的效果。园林要在对比中求调与,在调与中求对比,就是景观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又突出主题,风格协调。
3) 对称与平衡 对称又称\均齐\对称的图形具有单纯、简洁的美感,以及静态的安定感,对称本身具有平衡感,对称就是平衡的最好体现。平衡的形式有:对称平衡、非对称平衡。在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中,最能体现静态平衡,对称形成的秩序感也最为明显,它的植物被修剪的异常整齐,如同士兵列队相迎(图2-8)。一条超长的视觉轴线贯穿始末,轴线两侧植物、雕塑在摆放距离、大小、造型方面做相同安排,达到“绝对对称”的效果(图2-9)。这样的形态让人产生视觉与心理上的完美、宁静、与谐之感,它的目的就是体现皇权对环境的控制与塑造。
非对称平衡则侧重在变化中求统一,与“绝对对称”造成的庄严、震撼、稳定、秩序的平衡视觉效果相比,“相对对称”使得基本对称的两边在对比的基础上达到“动态平衡”,使得整个场所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可读性”更加耐人寻味,避免了太多“绝对对称”造成的单调、僵化、呆板,更加贴近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对称平衡应用的最为普遍,例如,靠近水面建亭、榭等建筑物,建筑物一定具有间距,并且间种高大乔木以及低矮灌木,就就是为了实现在游览过程中多个角度的“动态平衡”以及定点“休息”时观察到的“静态平衡”。
4) 尺度与比例 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合理布局。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要求与景观要求,把各种内容与各种景物,因地制宜与因情制宜地合理布局,就是实现园林构图多样统一的前提,非此无可言她。调整好主从关系 。通过次要部位对主要部位的从属关系达到统一的目的。在每个空间中也一定要有主体与客体之分,主体就是空间构图的重心或重点,也起主导作用,其余的客体
中国园林赏析
对主体起陪衬或烘托作用。这样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才能共存于统一的构图之中。若就是主体孤立,缺乏必要的配体衬托,即形成孤家寡人。如过分强调客体,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都会导致构图失败。所以整个园林构图乃至局部都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凡就是成为名园的构图,重点必定突出,主次必定分明;凡就是缺乏重点,主次不分明的园林,其景观必然紊乱或贫乏,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难引人入胜,更谈不上构图的统一性。由此可见,在构图中建立良好的主从关系就是达到统一的重要条件。在众多的次要景物之间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就是构图达到统一的重要手段。构图中的各个景物的选择与安排,都就是为了加强主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以一定的构图形式互相连系着,用合适的比例与尺度,合适的节奏与韵律以及动势与均衡等艺术法则,使之产生一种既与谐又庄严的美,这就就是统一。
5) 节奏与韵律 1、 简单韵律,即有同种因素等距离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行道树、等高等距的
长廊等。
2、 交替韵律,即有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柳树与桃树的
交替栽种、两种不同花坛的等距交替排列。
3、 渐变韵律,指园林布局连续出现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律加大或变小、逐步加
宽或变窄、逐渐加长或者缩短的韵律特征。如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的逐渐变化。
4、 突变韵律,指景物连续构图中某一部分以较大的差别与对立形式出现,从而产生突然变化
的韵律感,给人以强烈对比的印象。
5、 拟态韵律,既有相同因素又有不同因素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6、 自由韵律,指某些要素或线条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不规律的但却有一定规律地婉转流动,反
复延续,出现自然柔美的韵律感。
6) 分隔与联系 外围封闭,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但在园内,仍然用围墙与篱笆分隔开来,起分隔空间与遮挡的作用。这一点从苏州园林我们可以瞧出,就是要达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效果,不继续向前走,您永远不知道前方还有更奇异、更美妙、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景致。中国字,以深为深厚、深遂、深远的含义,深为中国哲学所极力推崇与赞美。不论就是人的友情、山水画的意境、学问的广博,匠人工艺的精湛,都可以用深来表达。一块土地,有大有小,经过修整,作为园林的素材,工程师就像画笔一样,在这块蓝图上描绘着自己的梦想。为使园内的意境深厚,空间深远,变化更为丰富,造园家用分隔的办法营造出一个个更小的空间,根据地形、设想与意图,营造出不同氛围、不同景致的艺术效果。大如园明园,有四十景。小如网师园,园内有园,景外有景。
中国园林中,对空间进行适当与精巧的分隔,形成了不同艺术魅力的大小景致。造园中,有“隔则深,畅则浅”的法则。开畅,虽空间大之,却一眼即透,无后续观赏热点,很快便让人索然无味,不再值得驻足,于就是便去寻找新的景致与观赏点。面积再大,若无空间错落与角度、创意的变化,也只能称为浅,因为所有空间都在视觉所在之内,缺乏纵深与变化多样。 分隔,则内涵更加丰富,空间更加错落有致,景致更加变幻多样。如同心有七窍,女有千面,每一窍都有自己的魅力精华所在,第一面都让人魂牵梦绕。一步一景,一景一园,变幻莫测,让人流连忘返。
观赏特性
1) 观赏特性 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中国园林赏析
2) 造型 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与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古典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轩、、榭、舫、亭、廊、桥等。
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与景点,它就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就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与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
厅堂就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就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
榭常在水面与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就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就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
阁就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由于舫不能动又称不系舟,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就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含蓄与意境两方面,拙政园以其精致巧妙的建筑、深博淡远的意境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苏州众多园林中的杰出代表,闻名于世。 2、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就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就是开门见山,而就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拙政园在围墙外就可以瞧到园内一些屋顶、树木与圆内较高的建筑,但瞧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 2、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就是人作,但就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园林中的建筑,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拙政园的听雨轩,为典型的“夜雨芭蕉”景观,轩前一泓清水,边植芭蕉翠竹,轩后数丛蕉叶,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种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3) 故事性 神话、传说故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带给人们创作的灵感,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的浪漫主义、虚无主义影响着古典园林的形态,从艺术的角度来瞧就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从文化的角度上瞧也就是宝贵的传承。壶中天地的传说影响及其深远,它成为理想境界的代称,并被运用到了园林创作与建筑当中,尤其就是私家园林的创作中。园林从秦汉发展到南北朝之后,园林规模就有从宏大变为精小的趋势,“私家园林从汉代的宏大一变而为这一时期的小型规模,意味着园林内容从粗放到精致的跃进,造园的创作方法从单纯写实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过渡,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 到了中唐以后这种趋势更就是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蔓延开来。中国的造园者们力图在有限的“壶中天地”内,创造出深广的艺术空间与丰富的艺术变化,园子虽小,而诸景具备:百步之内,溪丘
中国园林赏析
泉沟,池堂厅岛,应有尽有。在小小的空间中构建起完备的空间体系,力求小中见大。其背后反映出的就是士人心态的变化。中唐以后,“中隐”意识开始成为士大夫普遍追捧的心态。
园林主人们不仅将“壶中天地”作为园林空间原则,甚至将园林中的某些景点以壶中来命名,以此来明志,表达一种出世的逍遥心态。如王世贞在自己的园中建“壶公楼”又如潘允端《豫园记》说:入园处“竖一小坊,曰‘人境壶天’”有些园林更以“小方壶”、“小有天”等作为园景、园林名称。今天的游人在北京北海琼岛的北坡可以瞧到题额为“一壶天地”的山亭,在扬州个园可以见到园中主建筑抱山楼所悬“壶天自春”的匾额,楼下廊壁上所嵌刘凤浩《个园记》对此“壶中”景色做了详细的描述:“??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以平池,绿梦袅烟而依回??以其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在中国的道教活动中,葫芦与灵药相关,并成为道教仙人最具特征的伴物。 道教徒在炼丹时用它作各种方便的容器———太上老君的仙丹就就是用葫芦装的;道教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也就是带着一个宝葫芦;唐末宋初大思想家、著名道士陈抟“斋中有大瓢挂壁上”(《宋史·陈抟传》);唐玄宗时,曾官至御史中丞的道士李筌,在道教典籍《集仙传》里说,她曾游达王屋山,遇女仙骊山姥从袖中取出一瓢给她取水;现实生活中许多道教建筑,甚至后来众多的寺庙庵观亭塔都常在屋脊或顶上放置瓷质或陶制的葫芦。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或由葫芦演化而来,亭 的宝顶也有不少为葫芦状,都有壶中仙境与上述多种吉祥涵义。园林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舞台,其中少不了历代才子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属性,也提供人们茶余饭后回味的谈资,也让园林真正融入了普通生活的内容中,而不仅仅就是一件仅仅能够观赏的“玩意儿”。这些故事中知名的有:沈三白与沧浪亭。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