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动态环境下核心能力的内涵,有必要将动态核心能力观与传统核心能力观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核心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溯其渊源,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作为企业战略出发点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早在1959年,潘罗斯(Panrose)在其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中就谈到“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使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这也是有关能力最早的论述。时至80年代,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能力观体系逐渐得到完善,主要研究方向是能力的产生、能力的构成、企业内部的能力层次划分,能力的特点等等,它们都是紧紧围绕企业如何才能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这个主题展开。其中,核心能力观作为解释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而对核心能力产生与发展的研究也就成为理解能力观最关键的一步。不同学者给核心能力赋予的称谓及定义不同。例如:独特的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s)、核心能力或组织能力(core or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s)、企业专有能力(firm- Specific competence)和无形资产(invisible assets)。这些名称从字面上看有所不同,但从内涵上讲,都是指相对于竞争对手创造了战略性差异的内部资源。1990年,普拉哈拉德(Pa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明确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此文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对核心能力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另一位学者利奥纳
6 / 30
多·巴顿(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在当时,持以上观点的学者所举例证多以生产技能和技术知识的形态出现,可以说他们是将核心能力定位于生产性职能层次,强调战略业务单位之间对生产性知识或技能的综合管理能力。 此后诸如此类的定义层出不穷,它们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如柯利斯(Collis)称“核心能力是企业资产投资的简短总结(shorthand summary)”,而这些资产投资的总和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地位。费欧(Fiol)则认识到核心能力无形的一面,因而指出:“核心能力不仅仅包括企业有形资产存量,还包括对这种有形资产的认识过程、以及如何将之转化为行动的理解”。提斯(Teece)则将“企业内部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不同技能、互补性资产和惯例”统称为核心能力。进入信息时代后,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迅速改变着整个经济结构,环境迫使企业对能力存量不断进行质的改变,建立起重新配置企业内部能力的新能力。反过来讲,企业重新搭建能力结构和寻求能力配置新方式的努力,又进一步导致产业竞争动态性,所以说,能力更新构成了产业动态性的驱动力。新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核心能力观的发展。Quot“动态核心能力观”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提出的。
(二)动态核心能力观的内涵
7 / 30
作为核心能力观的发展,提斯、皮萨罗(Pisano)和肖恩(Shuen)提出“动态核心能力观”。“动态核心能力观”认为,动态核心能力已不局限于前边提到的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是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更具抽象性,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作者认为,动态核心能力观对“动态性”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动态核心能力观”的惯例和流程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种。“动态核心能力观”特别强调蕴藏在组织规则中、深受企业资产地位和路径影响的惯例和流程(企业内部活动得以完成的方式、行为模式、惯例和学习机制),这是组织特有的能力。惯例和流程代表的组织能力是企业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它与企业内其他核心能力,包括联合采购能力、技能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协调客户关系的能力等,共同建立起竞争优势。与其他类型核心能力相比,惯例和流程反映出的组织能力并不用于定义企业产品范围,也不属于企业价值链的某一具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经营活动,实现了内外部资源、组织技能和管理技能的整合、建立和重构。“动态核心能力观”所指的惯例和流程比一般意义上的惯例与流程内涵更丰富。平常所说的组织惯例和流程可以概括为:组织运行其业务的任何独特方式和方法,有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没有提及惯例和流程是如何帮助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核心能力观则特别强调:惯例和流程除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协调整合能力(静态的观点)、学习能力(动态的观点)和重构能力(变化的观点)可以用来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变化。协调能
8 / 30
力是企业运营效率的动力,协调能力所表现的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解释了为什么组织能力难以被模仿和复制,为什么支持原生产系统的惯例和流程在技术发生微小变化时就力不从心,又为什么产业根本性技术创新总是由新进入者引入等现象。另外,动态核心能力观认为,惯例和流程既是学习的结果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创造了条件;而重构作为一项复杂的组织技能真正体现出动态性特征,它使企业迅速、低成本地完成企业资源结构、能力结构、人员结构或组织结构的调整过程。重构不可能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能力完成,而是组织内部有效资源的全面调用;重构也不具有固定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与内外部环境匹配的。重构是能力是未来竞争优势的根本。二是能力都以其未来可利用程度作为内在价值的评价标准。企业在培养能力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未来可利用程度,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选择性培养,因为企业财力、物力有限,普遍撒网的粗放式管理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得注意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就像构建房屋的砖头,每一块都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相互加强的能力组合才是为己所有、为己所用的。三是企业的能力都有路径依赖特征。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四是为获取长期利润,企业核心能力都需得到很好的保护,防止被竞争对手模仿、盗用或替代。 Quot的“隔离机制”视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隔离机制是指,企业(特有的且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而能力的路径依赖特征、原因模糊性,组织特征影响、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关联性和社会复杂性是产生隔离机制的基本要素。企业成长属于不连续的渐进
9 / 30
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受自身资源的影响,同时还不断积累着新的资源和能力,这会产生一Quot“过剩”能力。为利用好这些“过剩”能力并适应外界变化,以赢得长期利润,企业必须经常用“创造性破坏”来打断原本连续的成长过程。动态能力观对传统核心能力观进行了发展。虽然动态与传统核心能力观都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则,但是动态能力观不论从理论整合程度上还是研究对象的层次上都对能力观有重大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动态能力观是企业资源现与组织行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企业资源现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源于资源的路经依赖特征、不可交易性和不完善的资源市场。动态能力观在此观点基础上,借用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分析支持企业生产行为的惯例和流程,将它们作为企业独特能力的一种来探求其是如何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观指出:企业作为市场替代物存在,一方面是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说的存在交易费用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企业的内部安排(比如合作和学习行为)常被市场强干扰因素破坏,例如,利益驱动会破坏技术在组织内扩散,业务单位之间的竞争可能使组织学习名存实亡,不同的行业习惯削弱了沟通效果,利益冲突可能堵塞信息渠道等。在企业资源现状中,独特资源带来的“隔离机制”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与之相应,动态能力观从惯例和流程入手对隔离机制的成因进行研究。就像市场不能复制出企业独特资源一样,以市场方式连接的业务单位不可能拥有组织特性或组织能力,即贯穿于生产性活动中的惯例的流程。惯例和流程之间的互补性和内在暗默性,
10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