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将校长核心工作划分得更加专业化,具体化,使我们的工作可以有章可循,可以依此来进行自我检测。在细细研读了《专业标准》的内容之后,我明确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增强了发展的自觉性,认知了所任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照过去,展望未来,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校长专业化发展是必要的。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名教育者,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校长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团队的专业化。校长就只有在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等方面有大的发展与作为,才能谈得上成为专家型、精英型校长。因此为了造就更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打造更多的专家型校长,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中学校长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应该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必须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二、应该享有专业上的自主权,学校应该怎么办学,怎么管理,应该依据教育政策法规由校长自主决定。三、有规范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四、有正规的专业组织团体。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具体可以划分为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其中,“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
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由专业理解与认识(3条)、专业知识与方法(3条)和专业能力与行为(4条)等三个方面组成,具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二、校长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是必要的。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校长要有两个境界,一是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二是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可见,一名称职优秀的校长不仅能够带动一批又一批专业教学能力卓越的教师成长,带动一届又一届孩子健康成长,更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因此校长的领导力如何,执行力强弱至关重要。
在《专业标准》的第三部分领导课程教学与第四部分引领教师成长均有涉及校长的领导力。王蒙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
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 从专业标准的角度衡量,一个称职的校长,不要求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但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精明的人。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
因此校长要想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就必须炼就硬功夫:健康稳步地规划好学校的发展,科学严谨地搞好管理制度建设,胸有成竹地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沉着冷静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魔术般地调动师生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做的是:把事做正确;而作为一名领导者所要做的是:做正确的事。那么作为既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的校长而言需要做的就是:把正确的事做正确。什么是正确的事,只要是有助于学校发展,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事就是正确的事。怎样做正确,完美的策略加强有力的执行。
管理者的执行力能弥补策略的不足, 而一个再完美的策略也会死在没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手中。执行力是学校成败的关键。校长不仅仅制定策略,还应该具备相当的执行力。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是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增强专业自觉性,大胆实践,主动创新,积极参加校长培训和自主研修,努力成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专家.
一、提炼三“修”,塑造人格
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吸引人,感召人,更能凝聚人、带领人,是一名优秀校长非权利影响的体现、标志。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的学校。人曾说:学校是参天大树,而学校领导好比树根,教师是树干,学生是树叶,要想成就参天大树,必须根深杆粗叶茂。也就是说,学校要发展,三者是密切相连的。应而身为副校长,应是校长的得力助手,又是老师的领导。因而在工作中应注意提炼“三修”。一是修“德” ,“民无德不立,官无德不威。”德乃身之本,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学做真人。二是要修“品”。修炼可贵的品质、良好的品行。敬业勤政,坚忍不拔,教育事业为第一位,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热情和激情,给教师树立榜样。三是修“心”。“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名利前,得之不自恋、不自狂;失之不失态、不失志,修宽宏大度之心。积极培养健康情趣,坚守格调高雅的兴趣爱好,不断强化信念与责任意识,更好地修炼自身人格的魅力。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